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大全 > 正文内容

陶渊明与王维田园诗的不同

  王维的诗具有鲜明的唐诗风格,陶渊明的诗与平淡见真情,简单而不失乏味。

  王的诗在一定程度上有跟大流的嫌疑,陶的诗缺乏实感,感觉稍有空虚

  陶渊明挂冠归隐,往往无法解决自己的生计问题,是穷隐,得与乡民同生活共劳作,其诗出于直接体验,生活与诗,诗与生活,无不给人一种纯朴而水乳交融的亲切感。

  在《归园田居》(其一)中仅透露出一点点信息,其组诗接下来的就能深透出这方面的体验。

  王维把当官的俸禄作为隐士生活的经济支柱,是富隐,在乡间别墅诗酒书画,闲情逸致,故其山水诗精致闲雅,疏淡亲禅,而田园诗则分明是一种局外的、旁观的、缺少陶诗那种亲切感的闲适清淡。

  王维以下千余年,山水田园诗车载斗量,如摩诘者大可指数,而如渊明者则无一人,究其原因,与士大夫或者说读书人鄙视劳作,远离实践有很大的关系,亦是两人写田园山水诗情怀不同的因素之一。

  冯友兰提出人生的四境界是自然、功利、道德和天地。

  陶晋王唐之时,还没有这种哲学思想。

  但是,分析两人田园诗的不同,却不得不从两人的哲学思想谈起。

  陶晋时期,战乱频仍。

  由于秦汉以来中央集权政治的大大削弱,社会思想出现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各种思潮开始滋生繁衍。

  甚至出现类似于西周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

  陶的哲学思想中,存在孔孟“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痕迹。

  同时,老庄的哲学思想,是魏晋时期所谓“名士”的主流思想,这些内容,对陶也有很深的影响。

  反映到他的田园诗中,就形成了陶诗崇尚自然、恬淡、浅忧、自由、强调心为形使独特的一种风格。

  从陶辞彭泽令和一些散文诗句中,可从“既自以心为刑役,奚惆怅而独悲”、“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久在樊笼里,复得归自然”见一斑。

  但陶毕竟摆脱不了孔孟济世扬名的思想。

  不管是采菊东篱和归隐田园,都让人感觉到他不甘现状、内心挣扎、灵魂孤寂。

  他对待人生的态度,虽然据他自己说是“聊乘化以归尽,乐乎天命复奚疑”,可总让人觉得说这话不那么自然,不那么发自内心,而是对现实的无奈和不满,是一种被迫做出的姿态。

  以此而论,用冯先生的人生境界来衡量,介于功利与道德之间。

  我们不能说陶融入了对天地自然万物的纵情醋畅的歌咏,就直接说陶诗已经到达天地之境界了。

  还得看陶诗中字里行间透露出的种种信息。

  王摩诘是典型的官宦出身。

  在他的哲学思想中,已经少了很多孔孟亲民利治的思想了。

  对王维思想影响较大的是佛教哲学思想。

  从这点上说,他亲近田园的主观动因,主要是对自我人生意义的探求,没有了陶潜的无奈和被迫。

  因而,在对田园的描述角度上,着眼于自然与人的相互关系。

  所以,他的田园诗,被人评价为:诗中有画。

  诗中的情调,是以自然山水画的形式,“展现”出来的。

  读王维的诗,给人的感觉就比读陶渊明的诗感觉清新柔和,自然之趣盎然。

  没有了忧忿愁怨等等的精神负担了。

  我们可以从他的散文中来佐证他的田园之趣:“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然是中有深趣焉……”。

  从这些角度观察,王与陶的人生境界,虽取舍不同,追求各异,但都属于以自我为中心,没有摆脱世俗功利的一类。

  同样属于介于功利与道德之间,而王维似又等而下之。

  转载请注明出处诗词网陶渊明与王维田园诗的不同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古诗词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aruola.com/541502.html

分享给朋友:

“陶渊明与王维田园诗的不同” 的相关文章

关于星宿的诗歌

  春季:  虚危室壁多风雨,若遇奎星天色晴,  娄胃乌风天冷冻,昴毕温和天又明,  觜参井鬼天见日,柳星张翼阴还晴,  轸角二星天少雨,或起风云傍岭行,  亢宿大风起沙石,氐房心尾雨风声,  箕斗蒙蒙天少雨,牛女微微作雨声.  夏季:  虚危室壁天半阴,奎娄胃宿雨冥冥,  昴毕二宿天有雨,觜参二宿...

卜算子_韩玉的诗词

卜算子 宋代· 韩玉 杨柳绿成阴,初过寒食节。门...

同黄饷科游岳麓看禹王碑谒孔圣庙 其一_黄公辅的诗词

同黄饷科游岳麓看禹王碑谒孔圣庙 其一 明代· 黄公辅...

和应之灯蛾_张耒的诗词

和应之灯蛾 宋代· 张耒 万物皆畏死,尔生何独愚...

哭张司马四首 其二_钱澄之的诗词

哭张司马四首 其二 清代· 钱澄之 下笔真惊倚马...

嵇康的诗句的基调都是什么?

  1、他的诗都带有幽愤的基调;  2、结合他的《忧愤诗》为你解释:  【名称】《幽愤诗》  【年代】三国  【作者】嵇康  《幽愤诗》的写作特点之一是以内心独白方式反复抒情。  作者陷于囹圄之中,无人可与晤谈,而满腔的忧郁和幽愤,又迫切需要排遣,这样就自然而然形成反复抒情的特点。  诗中的自责和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