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大全 > 正文内容

陶渊明田园诗歌的特点和对后世的影响

  陶渊明的诗歌艺术特色与人生境界的探索

  摘要:陶诗的内容大都表现隐逸的思想和生活。

  平淡与醇美的统一,情、景、理的统一是陶诗的艺术特色。

  田园诗所歌咏的是个人悠闲的生活,没有充分揭示农村的矛盾,这是其不足之处,但以田园的美好对比官场的丑恶,是有积极意义的。

  咏怀诗、咏史诗表现出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以及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也曲折地暴露了社会政治的黑暗。

  陶渊明对后代的影响主要是积极的。

  但也包含了不少明哲保身、安分守己、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

  关键词:陶渊明平淡醇美艺术特色人生境界

  一、陶渊明的生活背景与诗歌的艺术特色

  (一)生活背景:陶渊明(公元356--427)又名陶潜、字元亭,是东晋末年的田园大诗人。

  据史书记载,东至县东流镇东晋时期属浔阳柴桑(今属九江彭泽县),陶渊明在彭泽做县令,经常到东流种菊。

  留下千古佳话,后人敬羡先生,建祠以祀。

  出身于世代官宦的家庭,又是元勋之后的陶渊明,本来也曾期望在仕途中有所进取,在政治,有所作为。

  但同时,东晋士族文人普遍企羡隐逸,追求精神自由的风气,在他身上也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他是抱着两种彼此矛盾的愿望走上人生道路的。

  开始时前一种愿望占据了主导地位。

  但那时一个动乱的年代:宗室内部的斗争,军阀对政权的野心,不断引起血腥的杀戮乃至激烈的火拼。

  这种社会动乱不仅给人民带来灾难,同时在社会上层也造成严重的不安感。

  这使陶渊明的政治雄心不得不有所消减。

  另外,在这种权力争夺之中,一切卑污血腥的阴谋,无不打着崇高道义的幌子,这让秉性真淳的陶渊明也难以忍受。

  最终“爱丘山”的夙愿就压倒了“逸四海”的猛志。

  他开始身在仕途,心在田园了。

  所以说,他的归隐,实际是自己的思想与当时现实无法调和的结果。

  (二)诗歌的艺术特色:陶渊明在诗歌、散文、辞赋诸多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但对后代影响最大的是诗歌。

  在诗歌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田园诗。

  这种田园诗的艺术魅力,与其说在于它是田园生活的真实写照,不如说在于其中寄托了陶渊明的人生理想。

  田园被其用诗的构造手段高度纯化、美化了,变成了痛苦世界中的一座精神避难所。

  1.平淡与醇美的统一:前人常用平淡概括陶诗的风格,这是不错的。

  我们在陶诗里很难找到奇特的形象,夸张的手法和华丽的辞藻,甚至连形容词都很少用。

  一切如实说来,平平淡淡。

  然而,如果仅仅是平淡,不会产生强烈的艺术魅力。

  陶诗的好处是在平淡的外表下,含蓄着炽热的思想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这正和陶渊明的为人一样。

  因此读来韵味隽永,越读越觉的它美。

  试看《劝农》诗中的一节:熙熙令音,猗猗原陆。

  卉木繁荣,和风清穆。

  纷纷士女,趋时竞逐。

  桑妇宵兴,农夫野宿。

  这里呈现出一幅和平的农作图,实际是把中国农村封闭式的、自给自足的特点加以美化的结果。

  《归园田居》组诗的第一首久享盛名,也有类似的特点: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诗大约作于从彭泽令解职归田的次年,抒发回到田园生活的愉悦心情。

  中间写景的一节,“方宅”以下四句,以简淡的笔墨,勾画出自己居所的朴素美好;“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视线转向远处,使整个画面显出悠邈、虚淡、静穆、平和的韵味。

  作者正是以此作为污浊喧嚣的官场——所谓“樊笼”——的对立面,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和人生观念。

  结末“复得返自然”的“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也指自然的生活。

  作为自然的生活的一部分,陶渊明的田园诗还写到了农业劳动;在他归隐时期,自己也曾参加耕作。

  他的体力劳动在其经济生活中究竟有多大的意义?大约是很有限,甚至,也许是可有可无。

  这种农业劳作的实际意义,在于它体现了陶渊明的一种信念。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开头就是:“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具端。

  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自耕自食,是理想的社会生活方式和个人生活方式。

  尽管诗人实际做不到这一点,但他尝试了,这就是很了不起的。

  同时又说:“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

  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

  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

  ”这里写到了体力劳动的艰苦和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宁静乃至安乐。

  同类诗中意境最美的,当数《归园田居》之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结尾两句再一次说明,陶渊明之写田园生活,写体力劳动,实际都是在咏歌自己的理想,显示出理想获得实现的愉快。

  以上主要分析了陶渊明的田园诗所反映的社会理想,以及他对个人在社会中的生活方式的思考。

  此外,陶渊明的田园诗,还牵涉东汉末以来文学所集中关注的问题: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何在?生命怎样才能获得解脱?在这方面,我们首先看到,陶渊明对生命短促的事实,表现得比同时代任何人都焦灼不安。

  他的诗现存不过一百多首,竟有几十处提及“老”和“死”。

  但在哲学上,他却有一种豁达的解释,这在组诗《形、影、神》中表达得最明白。

  诗人借用辞赋的对话体,让“形”提出饮酒自乐、忘怀一切的人生态度(这近于《古诗十九首》),又让“影”强调应追求事功,建立身后之名(这近于建安文学)。

  这两者其实都是陶渊明所难以舍弃的,但作为最终的哲学归结,他在第三首《神释》中把前二者都否定了,认为每日醉酒伤害生命,立善求名也只是外在的追求,毫无意义,应该是:“纵浪大化中,不喜也不惧。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即归化于自然,不必有意识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这就是不求解脱的解脱。

  “自然”哲学的这一种内涵,在田园诗中以美好的形象表现出来,如陶诗中最著名的《饮酒》之五就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开头四句,说只要心境旷远,就不会受到世俗的干扰。

  下面说采菊东篱,不经意中目遇南山(即庐山),在暮岚紫霭、归鸟返飞之中,感受到造物的奥秘,参透了人生的真谛。

  尽管诗中明说“欲辩已忘言”,但如果联系陶渊明的其他作品来考察,他在本诗中通过一系列意象所隐约暗示的人生真理还是可以探索的。

  南山的永恒、山气的美好、飞鸟的自由,不正是体现了自然的伟大、圆满与充实,尤其是自在自足无外求的本质吗?那么,人的短促的一生,除了归依自然、顺应自然,在自然的永恒、美好、自由中感受到自己生命的意义外,还有什么可追求的呢?所以说,这首诗仍然是陶渊明的人生理想的寄托,只是偏重有所不同。

  当然,诗中的这种人生观说到底只是一种诗意的、哲理的向往。

  因为人从根本上不可能摆脱在一定的对象中实现自我的追求,也不可能摆脱现实利害的矛盾。

  但作为对人生的一种哲学思考,它是有价值的;作为诗歌的理蕴,它更带来独特的效果。

  归结起来,陶渊明的社会观和人生观都以“自然”为核心。

  他向往的社会是和平安宁、自耕自食、无竞逐无虚伪、没有相互压迫和残害的社会;他追求的人生是淳朴真诚、淡泊高远、任运委化、无身外之求的人生;他所喜爱的生活环境,也是恬静而充满自然意趣的乡村。

  由于这些追求,使他的大多数田园诗呈现出平淡醇美、旷洁悠远的外貌,此即前人所言“静穆”。

  但在这背后,却充满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恶与不安,对人生短促深感无所寄托的焦虑。

  换言之,“静穆”是在“自然”哲学支配下构造出的美学境界,而激起这种追求的内驱力恰恰是高度的焦灼不安。

  陶诗中最集中的就是写田园生活的作品。

  其代表作除了前面提及的以外,还有《移居》、《和郭主簿》、《咏贫士》、《杂诗》、《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等。

  2.情、景、理的统一:陶渊明并不是只有这种以平淡醇美为主要特征的作品,他也写过一些直接涉及现实政治,或直接表现出内心的强烈情绪的诗篇。

  如《述酒》诗,虽然辞义隐晦,不易读懂,但其内容关系到晋、宋更代的一些政治大事,当无疑问。

  又如《赠羊长史》,对刘裕于义熙十三年北伐破长安之役,显得十分高兴。

  “圣贤留余迹,事事在中都。

  岂忘游心目,关河不可逾。

  九域甫已一,逝将理舟舆。

  ”体现了鲜明的民族感情。

  此外,《咏荆轲》和《读山海经》中的几篇,对历史上和神话传说中一些虽然失败而始终不屈的英雄形象,表示同情、仰慕和赞美,具有慷慨悲壮的风格。

  《咏荆轲》结末说:“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殁,千载有余情!”分明流露出诗人心中的激昂之情。

  又如《读山海经》中的一篇: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晨讵可待!精卫微禽,而有填海之志,刑天断首,犹反抗不止,都表现出不为命运屈服的伟大精神。

  最后二句,既是说精卫、刑天,也是说自己:虽有昔日的壮志雄心,却没有偿愿的时机!这些诗的事实背景已无法加以确凿的证明,但至少可以说明,陶渊明在隐居中仍然渴望强烈的、有所作为的人生。

  鲁迅先生指出,陶诗不但有“静穆”、“悠然”的一面,也有“金刚怒目”的一面,主要是指这些作品而言。

  不过,应当看到两者也并不是截然对立的。

  从诗歌渊源关系来说,陶渊明有继承阮籍的一面。

  这主要表现在其诗多抒发内心深处的情感,表现对人生的探索,使用哲学观照的方式,并多用组诗的形式。

  另一方面,陶诗也显然受到玄言诗的重大影响。

  这不仅表现在他的诗中有许多玄学的语汇,其平淡的语言风格也同玄言诗一致,而且,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对人与自然之关系的理解上。

  在阮籍诗中,大量地以自然的永恒与人生的短暂相对照,人在自然面前感受到强大的压迫;而在东晋的玄言诗中,则转变为人对自然的体悟和追求;到陶渊明,又更明确地提出归化自然的观念,人与自然统一和谐的意识成为构成陶诗独特意境的决定性因素。

  当然,陶诗重视通过艺术形象而不是抽象语言来表现哲理,这同玄言诗的枯燥无味是根本不同的。

  陶渊明在诗歌发展史上的重大贡献,是他开创了新的审美领域和新的艺术境界。

  虽然一般的玄言诗人都注意到从审察自然来体会哲理,并由此产生了山水诗的萌芽,但没有人把目光投向平凡无奇的乡村。

  只是在陶渊明笔下,农村生活、田园风光才第一次被当作重要的审美对象,由此为后人开辟了一片情味独特的天地。

  他把农业劳动视为自然的生活方式,歌颂在劳动生活中包含着美的意趣,这同样是深刻的发现。

  对陶诗的艺术特点,前人早有定评,谓之朴素、自然、真淳。

  但这并不是民歌或受民歌影响的风格,而是诗人有意识的美学追求。

  从根本上说,这也是由陶渊明的“自然”哲学决定的。

  在他看来,人为的繁复的礼仪破坏了社会的自然性,矫饰的行为破坏了人性的自然性,那么,诗歌在外现形式上的过度追求,也必然破坏感情的自然性。

  所以,他绝少使用浓艳的色彩,夸张的语调,深奥的语汇、生僻的典故。

  他的诗中也常用对仗句式,但多数是比较古朴而不那么精巧的,以至在感觉上并不明显。

  他的诗歌充满感情,但真正表现得很强烈、显得激荡起伏的时候很少,而是和冷静的哲理思维结合在一起,呈现为清明淡远的意境。

  这一种美学境界是前所未有而且很不容易达到的。

  进一步说,陶诗语言的朴素,又并不是随口而道,毫无加工,而是高度精炼,洗净了一切芜杂粘滞的成分,才呈现出明净的单纯。

  他对自然的美,无疑有十分敏锐的感受,因而能够用准确而朴素的语言将其再造为诗的形象。

  像“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乡村的恬静,“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写雪的轻虚,“有风自南,翼彼新苗”写风的踪迹,都是有名的例子。

  西晋诗歌追求华美、注重修辞的倾向,一方面提高了诗歌语言的表现技巧,但有时过于用力于此,而忽视了诗意的完整,造成繁冗、割裂的毛病。

  陶诗以深沉的思想感情和哲理为底蕴,绝不炫耀外在的美饰,所以大多通篇简洁,少作铺排,钟嵘《诗品》称为“殆无长语”。

  诗的意境,也总是比较完整,从总体上感染读者,而不以一字一句,某个片断吸引人。

  做到了情、景、理的统一。

  二、陶渊明的人生境界与对后世的影响

  陶渊明从小就是博学能文的材料,对知识的追求,一向是认真的。

  少年时期,是“猛志逸四海”,对国家社会胸怀大志。

  生于华夷混战的时代,深受离乱的刺激和痛苦,他从小就立下“澄清中原”的大志。

  但身处乱世,有志不得伸,陶渊明只做过几个小官,且时间皆不长。

  最为人所知的是担任彭泽令。

  在这期间,有一督邮到当地视察,属下请陶渊明戴冠束带前往城外迎接,陶渊明很不乐意,尤其那督邮是把自己的妹妹嫁给郡守做小妾而得了这官职,行为令人不齿,陶渊明视之为小人。

  督邮至,县吏应束带见之,陶渊明慨叹:“无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

  ”后来,灵魂不卖的陶渊明挂冠解印而归回田园,写了《归去来辞》一文以见其志。

  “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

  ”陶渊明为官的结果,获得的是苦痛与烦恼,因他“质性自然”,人事的束缚当然不适合他。

  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对率性真淳的陶渊明真是痛苦无比。

  在“饥冻”和“违己”的矛盾下,他做了不容易的抉择。

  辞去官职,意味著妻儿将和他一起挨饿受冻,意味著没钱买他最爱的酒;但是继续留任,便是违背自己的真性情,出卖自己的灵魂。

  为了“钱”而如此,在陶渊明看来,真是大大不值得。

  与其在浑浊的溪流中随之浮沈,心中时时呜咽悲鸣,不如跳出这浑水,给自己的灵魂自由。

  他因为透彻了解自己,才能毅然决然舍弃安适的生活及世俗的虚名。

  对陶渊明而言,“违己”甚于“饥冻”。

  于是,陶渊明选择隐居务农,回到山林的怀抱,唯有归回田园,才能活得像自己。

  然而,辞官归隐后,生活并不顺利。

  不谙农事的陶渊明种田常是“草盛豆苗稀”,这使得他不得不“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但辛苦的生活并没有改变陶渊明的初衷,他说:“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当时挂冠拂袖而去,固然是快人快事,但现实的生活才足以考验一个人的勇气与心志。

  陶渊明深深了解精神的自由远胜于物质环境的安适,因此,无论生活多么艰苦,他都会坚持下去,只求“愿无违”。

  虽然陶渊明最后仍死在他所厌恶的时代中,以他小小的力量,是不足以扭转时代的巨流,但至少,他对得起自己的生命自己的灵魂,死在山林的怀抱中,拥抱所爱的自然,这样,也是死而无憾了。

  我很佩服陶渊明的勇气。

  若非真正了解自己,若非热切地想寻求生命的价值与自由,我们很难在“饥冻”和“违己”间做一抉择。

  陶渊明对后代的影响主要是积极的。

  他蔑视富贵,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给后代有进步理想的作家作出了榜样。

  他们在反抗权贵和腐朽政治的斗争中从陶诗中汲取了力量。

  另一方面,陶渊明乐天知命、安分守己的思想和逃避现实斗争的态度,也给后代诗人以消极的思想。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8463797.html?si=1

  转载请注明出处诗词网陶渊明田园诗歌的特点和对后世的影响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古诗词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aruola.com/541604.html

分享给朋友:

“陶渊明田园诗歌的特点和对后世的影响” 的相关文章

五城道中_吴与弼的诗词

五城道中 明代· 吴与弼 曲涧泉孤溜,高山云四垂...

关于星宿的诗歌

  春季:  虚危室壁多风雨,若遇奎星天色晴,  娄胃乌风天冷冻,昴毕温和天又明,  觜参井鬼天见日,柳星张翼阴还晴,  轸角二星天少雨,或起风云傍岭行,  亢宿大风起沙石,氐房心尾雨风声,  箕斗蒙蒙天少雨,牛女微微作雨声.  夏季:  虚危室壁天半阴,奎娄胃宿雨冥冥,  昴毕二宿天有雨,觜参二宿...

写两首哲理的古诗词

  1.【古诗70首里写哲理的诗有那些诗】  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新课标)1.江南 (汉乐府)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2.敕勒歌(北朝乐府)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3.咏鹅 (唐)骆宾王鹅 鹅鹅...

初中考得最多的古诗词

  1. 初中最容易考的古诗词和谚语  1、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2、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宋·辛弃疾《西江月》) 4、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同黄饷科游岳麓看禹王碑谒孔圣庙 其一_黄公辅的诗词

同黄饷科游岳麓看禹王碑谒孔圣庙 其一 明代· 黄公辅...

和应之灯蛾_张耒的诗词

和应之灯蛾 宋代· 张耒 万物皆畏死,尔生何独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