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大全 > 正文内容

高考古诗词的哲学道理

  1. 有哪些蕴含人生哲理的古诗

  【题目】题西林壁(苏轼) 【诗词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题目】观祈雨(唐 李约) 【诗词原文】 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潍县署中画竹(清 郑燮) 【诗词原文】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哲理】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但是人们对同一客观事物进行思考,却往往会形成不同的认识和结论.从人的主观因素来说,主要是由于人们的立场不同,世界观不同,知识构成不同等因素造成的.诗中描述的祈雨场面就非常鲜明的告诉我们,在阶级社会中,由于人们分属于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阶级立场,因而,他们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反映)都大相径庭.我们要正确地认识事物,首先必须站在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去看问题. 二、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 【题目】琴诗(宋 苏轼) 【诗词原文】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哲理】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部分、要素构成的.在乐曲、琴声中指头、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矛盾双方的联系.因此,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头和琴声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内,那么,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与琴、指之间的关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间的关系.前者是音乐产生的根据,后者则是音乐产生的条件,两者缺一不可. 【题目】戏为六绝句(之一) (唐 杜甫) 【诗词原文】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哲理】(1)从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前后相继的发展过程,离开了对历史联系的分析,我们不仅无法正确认识昨天的历史,也无法正确认识今天的是未.割断历史、否认联系,盲目的嗤笑传统、否定前人,必然导致民族虚无主义. (2)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就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研究任何我,都不能割断历史,都不能以今天的成熟去否定昨天的幼稚.对前人要采取历史主义的态度,不能用今天的淹灌和标准去看待和衡量过去,更不能苛求古人. (3)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观点看问题,一方面,要正确分析和区分前人的成就和缺陷、是与非、功与过、精华与糟粕等;另一方面,还要进一步分清哪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哪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等. 【题目】八阵图 (唐 杜甫) 【诗词原文】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减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整体和部分(全局和局部),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首先,整体和部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其次,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某种条件下,关键的部分甚至能够对全局和整体起决定性作用.诸葛亮多年苦心经营,巧妙布置八阵图,都是为了一个全局性的战略目标——“吞吴”,而刘备的报仇之举则是部分、局部的小目标.办事情只有从整体着眼,统筹全局,才能选择最佳方案,以求实现最有目标.刘备意气用事,仅从局部着眼,贸然发动进攻,结果不仅局部遭到失败,而且还从根本上破坏了诸葛亮苦心筹划的战略大局,使“吞吴”大计泡影.这首诗以生动鲜明的历史事实昭示后人:树立全局观念,局部服从全局是多么重要. 【题目】观书有感 (宋 朱熹) 【诗词原文】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哲理】以池塘为喻,说明了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万事万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正是这种不间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断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这种运动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如果没有知识的不断更新,不断积累,一个人的学问也就回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和进展了.治学之道如此,办其他事情也是这样. 【题目】拟古 (明 钱宰) 【诗词原文】长江东流去,来者方不息.白日没西山,晨光还奕奕.春花瘁复荣.秋草黄已碧.造化无停机,循环岂终极?人生天壤间,少壮须努力! 【哲理】世界上万事万物在永不停息地运动、变化着.自然界是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因此,在少壮时,就必须努力拼搏,奋发进取. 【题目】论诗 (清 赵翼) 【诗词原文】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哲理】说明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每个时代都应创新、进步,不能因袭古人,不求进取. 【题目】草 (唐 白居易) 【诗词原文】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哲。

  2. 诗词中的哲学道理

  哲理 诗词鉴赏一.【诗词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

  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诗词原文】 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潍县署中画竹(清 郑燮) 【诗词原文】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哲理】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但是人们对同一客观事物进行思考,却往往会形成不同的认识和结论。

  从人的主观因素来说,主要是由于人们的立场不同,世界观不同,知识构成不同等因素造成的。诗中描述的祈雨场面就非常鲜明的告诉我们,在阶级社会中,由于人们分属于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阶级立场,因而,他们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反映)都大相径庭。

  我们要正确地认识事物,首先必须站在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去看问题。 二、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 【诗词原文】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哲理】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部分、要素构成的。

  在乐曲、琴声中指头、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矛盾双方的联系。

  因此,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头和琴声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内,那么,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与琴、指之间的关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间的关系。

  前者是音乐产生的根据,后者则是音乐产生的条件,两者缺一不可。 【诗词原文】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哲理】(1)从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前后相继的发展过程,离开了对历史联系的分析,我们不仅无法正确认识昨天的历史,也无法正确认识今天的是未。

  割断历史、否认联系,盲目的嗤笑传统、否定前人,必然导致民族虚无主义。 (2)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就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研究任何我,都不能割断历史,都不能以今天的成熟去否定昨天的幼稚。对前人要采取历史主义的态度,不能用今天的淹灌和标准去看待和衡量过去,更不能苛求古人。

  (3)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观点看问题,一方面,要正确分析和区分前人的成就和缺陷、是与非、功与过、精华与糟粕等;另一方面,还要进一步分清哪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哪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等。 【诗词原文】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减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整体和部分(全局和局部),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首先,整体和部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其次,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在某种条件下,关键的部分甚至能够对全局和整体起决定性作用。诸葛亮多年苦心经营,巧妙布置八阵图,都是为了一个全局性的战略目标——“吞吴”,而刘备的报仇之举则是部分、局部的小目标。

  办事情只有从整体着眼,统筹全局,才能选择最佳方案,以求实现最有目标。刘备意气用事,仅从局部着眼,贸然发动进攻,结果不仅局部遭到失败,而且还从根本上破坏了诸葛亮苦心筹划的战略大局,使“吞吴”大计泡影。

  这首诗以生动鲜明的历史事实昭示后人:树立全局观念,局部服从全局是多么重要。【诗词原文】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哲理】以池塘为喻,说明了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

  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万事万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正是这种不间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断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

  这种运动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如果没有知识的不断更新,不断积累,一个人的学问也就回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和进展了。

  治学之道如此,办其他事情也是这样。 【诗词原文】长江东流去,来者方不息。

  白日没西山,晨光还奕奕。春花瘁复荣。

  秋草黄已碧。造化无停机,循环岂终极?人生天壤间,少壮须努力! 【哲理】世界上万事万物在永不停息地运动、变化着。

  自然界是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因此,在少壮时,就必须努力拼搏,奋发进取。 【诗词原文】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哲理】说明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每个时代都应创新、进步,不能因袭古人,不求进取。

  【诗词原文】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哲理】说明世界上的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而这种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基本的秩序,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

  3. 高考政治古诗文关于哲学原理的整理

  .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①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世界观人人都有,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②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把世界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哲学与世界现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 2.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

  ①哲学既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也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

  ②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3.哲学与具体科学(具体科学知识)的关系:

  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哲学与具体知识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高考直通车”联合衡水毕业清华北大在校生将于2013年5月中旬推出的手写版高考复习笔记,希望对大家复习备考有所帮助。该笔记适合2014年、2015年、2016年高考生使用。凡2013年5月中旬之后购买的高一、高二同学,每年指定日期可以免费更换一次最新一年的笔记。另外,所有笔记使用者将被加入2014年高考备考专用平台,每周定期提供最新资料和高考互动。 4.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最重要的方面,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理论、高二同学,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对这个方面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另外,决定对哲学其他问题的回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方法论体现世界观。因为它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还体现在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是一切哲学首先要回答和无法回避的问题,每周定期提供最新资料和高考互动:(三个统一)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基础上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高考直通车”联合衡水毕业清华北大在校生将于2013年5月中旬推出的手写版高考复习笔记、系统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5.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决定着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

  哲学与世界现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 (1)历史条件。世界观人人都有;②客观唯心主义

  7.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牢牢地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是哲学基本问题最重要的方面:毛**思想,希望对大家复习备考有所帮助、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

  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方法论的关系,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②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所有笔记使用者将被加入2014年高考备考专用平台。 9.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与发展)。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解放人的思想: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③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哲学与具体知识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①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更新人的观念。

  ②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2.哲学与世界观、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②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2016年高考生使用;

  ②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 4.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统一性(同一性)的问题、2015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①首先体现在它可以通过对社会的弊端: ①主观唯心主义。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自然科学基础(三大发现)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2)基本特征。

  8.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首先要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3.哲学与具体科学(具体科学知识)的关系。把世界观加以理论化、基本特征,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每年指定日期可以免费更换一次最新一年的笔记;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6.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该笔记适合2014年。凡2013年5月中旬之后购买的高一,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①哲学既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也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③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之所以成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因为展开

  4. 高考中的哲理诗该怎么回答

  一、诗词鉴赏种类及规范格式种类1、单个词鉴赏题:说“单个词鉴赏”而不说“诗眼鉴赏”或者“炼字鉴赏”,是因为许多试题并不是“诗眼”,也不属于“炼字”,所以我们统称“单个词鉴赏”。

  比如:天津卷《山居即事》“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题目是: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你看,“遍”就是一个用得比较好的词,而非诗眼。

  2、手法鉴赏题:即鉴赏一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者艺术手法。这是常考的考点。

  例如:福建卷《绝句漫兴九首》(其三)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衔死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题目是: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3、情景鉴赏题:即用什么样的“景”表现了什么样的“情”,如果要回答关系还要用一个表示情景关系的词语加以概括。

  比如:天津卷第二题: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4、比较鉴赏题:比较鉴赏是每次考试都要考到的一个题型,有手法比较,有主旨比较,有感情比较,有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诗中表达效果及情感的比较,比如:湖南卷就是把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与王昌龄《龙标野宴》“沅漠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诵,青山明月不曾空”里相同的一个词“愁”进行比较,它的题目是:两首诗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5、修辞鉴赏题:对于考生而言这种题型是最好把握的,只要我们对修辞辞格比较熟悉,且能准确判断,回答这样的题目相对比较容易,比如:四川卷[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

  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

  茅苫三间厦,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它的第二题的题目是: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作赏析。6、思想感情把握题:这是相对比较难的题型,因为思想感情的把握需要在读懂全诗(词、曲)的基础上进行,它最能考出考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和水平。

  比如:北京卷第二题顾炎武的《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题目是: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胆”和“阅”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7、风格分析题:一般来说,这样的题目,命题者都会提供该诗(词、曲)或者暗示作品的风格让我们分析,这种题型看上去有难度,其实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后,就会变得很容易把握。比如:北京卷第三题: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

  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8、内容概括题:这种题型实际上是要求考生对诗句进行内容归纳,即回答写了什么,它需要学生有较强的阅读概括能力。

  比如:江苏卷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题目是: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规范格式1、单个词鉴赏题:单个词鉴赏需要把握5个点:1)、修辞手法;2)、转化(主要是动静、虚实)3)、写出了什么样的事物情状;4)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结构功能。

  掌握这5个点就可以回答问题了。需要提醒的是:1)这5个点并不是都需要答,有就答,没有就放过,其中的3)和4)点是必须的。

  2)形容词鉴赏要注意词语的双关性及与前后句的对比反衬关系。2、手法鉴赏题:手法+情感。

  手法界定掌握两句话: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所谓“大处”即指先看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如果是抒情,先看它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在间接抒情里是借景抒情还是托物言志;如果是描写要看它属于哪种描写方式等等。

  所谓“小处”,即指具体的表现手法:对比、衬托、动静、虚实、想象、渲染、正面侧面加上修辞手法等等。3、情景鉴赏题:记住下列公式即可——关系+景+情。

  关系术语:1)纯写景——情景交融、景中含情2)前景后情——触景生情3)前情后景——以景衬情4、比较鉴赏题:扣住比较角度探究差异即可。格式是:(比较对象)A侧重于……,(比较对象B侧重于……。

  5、修辞鉴赏题:修辞手法界定+诗中作用分析。6、思想感情鉴赏题:诗中关键词的深层含义+注释中的关键信息分析。

  7、风格分析题:风格界定+例子分析+总结8、内容概括题:陈述主体+概括内容。二、古代诗歌鉴赏常用名词术语 评价主旨类 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

  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 意在言外 言外之意 言在此而意在彼 弦外音,味外味 言有尽而意无穷: 含蓄蕴藉 委婉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意含而不露,或表达得不明显,耐人寻味。

  分析手法类 卒章显志:在文章末尾点明主旨。 。

  5. 高考中的哲理诗该怎么回答

  一、诗词鉴赏种类及规范格式种类1、单个词鉴赏题:说“单个词鉴赏”而不说“诗眼鉴赏”或者“炼字鉴赏”,是因为许多试题并不是“诗眼”,也不属于“炼字”,所以我们统称“单个词鉴赏”。

  比如:天津卷《山居即事》“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题目是: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你看,“遍”就是一个用得比较好的词,而非诗眼。

  2、手法鉴赏题:即鉴赏一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者艺术手法。这是常考的考点。

  例如:福建卷《绝句漫兴九首》(其三)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衔死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题目是: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3、情景鉴赏题:即用什么样的“景”表现了什么样的“情”,如果要回答关系还要用一个表示情景关系的词语加以概括。

  比如:天津卷第二题: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4、比较鉴赏题:比较鉴赏是每次考试都要考到的一个题型,有手法比较,有主旨比较,有感情比较,有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诗中表达效果及情感的比较,比如:湖南卷就是把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与王昌龄《龙标野宴》“沅漠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诵,青山明月不曾空”里相同的一个词“愁”进行比较,它的题目是:两首诗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5、修辞鉴赏题:对于考生而言这种题型是最好把握的,只要我们对修辞辞格比较熟悉,且能准确判断,回答这样的题目相对比较容易,比如:四川卷[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

  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

  茅苫三间厦,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它的第二题的题目是: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作赏析。6、思想感情把握题:这是相对比较难的题型,因为思想感情的把握需要在读懂全诗(词、曲)的基础上进行,它最能考出考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和水平。

  比如:北京卷第二题顾炎武的《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题目是: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胆”和“阅”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7、风格分析题:一般来说,这样的题目,命题者都会提供该诗(词、曲)或者暗示作品的风格让我们分析,这种题型看上去有难度,其实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后,就会变得很容易把握。比如:北京卷第三题: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

  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8、内容概括题:这种题型实际上是要求考生对诗句进行内容归纳,即回答写了什么,它需要学生有较强的阅读概括能力。

  比如:江苏卷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题目是: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规范格式1、单个词鉴赏题:单个词鉴赏需要把握5个点:1)、修辞手法;2)、转化(主要是动静、虚实)3)、写出了什么样的事物情状;4)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结构功能。

  掌握这5个点就可以回答问题了。需要提醒的是:1)这5个点并不是都需要答,有就答,没有就放过,其中的3)和4)点是必须的。

  2)形容词鉴赏要注意词语的双关性及与前后句的对比反衬关系。2、手法鉴赏题:手法+情感。

  手法界定掌握两句话: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所谓“大处”即指先看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如果是抒情,先看它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在间接抒情里是借景抒情还是托物言志;如果是描写要看它属于哪种描写方式等等。

  所谓“小处”,即指具体的表现手法:对比、衬托、动静、虚实、想象、渲染、正面侧面加上修辞手法等等。3、情景鉴赏题:记住下列公式即可——关系+景+情。

  关系术语:1)纯写景——情景交融、景中含情2)前景后情——触景生情3)前情后景——以景衬情4、比较鉴赏题:扣住比较角度探究差异即可。格式是:(比较对象)A侧重于……,(比较对象B侧重于……。

  5、修辞鉴赏题:修辞手法界定+诗中作用分析。6、思想感情鉴赏题:诗中关键词的深层含义+注释中的关键信息分析。

  7、风格分析题:风格界定+例子分析+总结8、内容概括题:陈述主体+概括内容。二、古代诗歌鉴赏常用名词术语 评价主旨类 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

  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 意在言外 言外之意 言在此而意在彼 弦外音,味外味 言有尽而意无穷: 含蓄蕴藉 委婉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意含而不露,或表达得不明显,耐人寻味。

  分析手法类 卒章显志:在文章末尾点明主旨。 画龙点睛:用一两。

  转载请注明出处诗词网高考古诗词的哲学道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古诗词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aruola.com/548928.html

分享给朋友:

“高考古诗词的哲学道理” 的相关文章

卜算子_韩玉的诗词

卜算子 宋代· 韩玉 杨柳绿成阴,初过寒食节。门...

和应之灯蛾_张耒的诗词

和应之灯蛾 宋代· 张耒 万物皆畏死,尔生何独愚...

哭张司马四首 其二_钱澄之的诗词

哭张司马四首 其二 清代· 钱澄之 下笔真惊倚马...

嵇康的诗句的基调都是什么?

  1、他的诗都带有幽愤的基调;  2、结合他的《忧愤诗》为你解释:  【名称】《幽愤诗》  【年代】三国  【作者】嵇康  《幽愤诗》的写作特点之一是以内心独白方式反复抒情。  作者陷于囹圄之中,无人可与晤谈,而满腔的忧郁和幽愤,又迫切需要排遣,这样就自然而然形成反复抒情的特点。  诗中的自责和愤...

形容“多愁善感的女子”的诗句有哪些

  宋代·李清照《一剪梅》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释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叶的回忆,碧树因一夜西凤而尽凋,独自登高望远心中充满了苍茫空虚及怅惘感觉,抬眼远眺,空阔毫无窒碍。  宋代·秦观《浣溪沙》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释义:在空中随风飘飞的落花,轻飘飘的,...

形容美好女子的诗词丽敏

  1. 描写美好女子德的诗句  1、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2、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  3、玉魄冰肌何处去,霓裳高阳卧玉榻。  4、送行淡月微云。  5、有美一人,轻扬婉兮。  6、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  7、若有人兮山之阿。  8、好风南来,轻摇纨扇。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