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大全 > 正文内容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答题技巧.?

  诗歌鉴赏技巧

  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文艺表现方法)、篇章结构。

  题目类型: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变体: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或就某一方面提具体问题。

  答题要领: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之。

  (1)必须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

  其次才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的鉴赏。

  (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

  再次,解释

  (4)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

  运用该手法的好处。

  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

  解题格式:

  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常见错误:解答这类提问时,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对诗歌某个局部的修辞手法进行阐述。

  这是不对的。

  但在阐述具体某句诗时,可以谈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例1、阅读[唐]王勃《蜀中九日登高》,分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①从北地来?

  [注]①那:奈何,为什么。

  【解答指导】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或表达技巧,一般从这几方面入手,看语言有没有特点(浅易,通俗;典雅、庄重;悲壮、豪迈;清新,质朴;委婉、生动;讽刺、诙谐等)。

  看有没有用修辞。

  看有没有用特别的表达手法,看结构上有无特点。

  头脑中有了这几方面的轮廓,就可以逐一对照诗句加以审视。

  从语言上看,出现了口语“那”,这首诗采用近似日常口语的形式,显得浅近亲切。

  从修辞上看,三四句采用对比,尾句还运用反问。

  从表达手法上看,第三句直抒胸臆、第四句却委婉别致。

  经过这样的分析筛选,就可基本把握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了,解答起来也就有路子,有话说了。

  解答时先说什么,再说什么,一定要做到思路清晰、层次清楚。

  如思路不是很清,最好采用分点法,依次说。

  还要结合诗句来分析,这样才显得有根有据。

  【答参考答案】这首诗在语言上运用了日常口语,如“他席他乡”“那从”等,显得浅近亲切。

  手法上三句“人情已厌南中苦”直抒胸中之苦,独在南方思念亲人不得北归,而第四句则采用反问“鸿雁那从北地来?”,与前一句形成强烈的对比,看似“无理之问”,却使诗人的思亲感情显得特别真切动人。

  例2、塞下曲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注】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多为伤春悲离之辞。

  楼兰:西汉时楼兰的一个国王,曾屡次派人拦杀汉使,后被大将军霍光派人用计杀掉。

  问:谈谈本诗表达技巧上的妙处。

  (4分)

  答:额联用典,也使用了反衬手法。

  “笛中闻折柳”,听到有人吹起了曲子“折杨柳”,自然引人想起家乡的春色和亲人,但眼前春色全无,亲人遥遥不能相见;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将士积极参战,英勇杀敌。

  额联言简意赅,对表现战士们对国的忠勇,起了有力的衬托作用。

  (要切合原诗,有观点、有分析。

  )

  1、修辞方法:

  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更加生动感人。

  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用典――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

  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古诗词中的用典有以下几种情形:①点化前人语句②引用神话故事③运用历史故事。

  点化(化用)――对前人书面作品的语言和群众的口头创造,进行再加工再创造,赋予它新的内容和意境。

  可分三种:字词点化、内容升华、意境开拓。

  互文――“互文”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A为了避免词语单调重复,行文时交替使用同义词,这种互文的特点是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组或句子里,处于相应位置的词可以互释。

  这样可以从已知词义来推知另一未知词义。

  B是出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必须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练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于是把两个事物在上下文中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以收到言简意繁的效果。

  理解这种互文时,必须把上下文保留的词语结合起来,使之互相补充、彼此映衬才能现出其原意,故习惯上称之为“互文见义”。

  反复――叠字叠词叠句: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更加生动形象。

  思想感情的表达更为绵密曲折,音节流美,增强语言的音乐美、修辞美。

  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双关――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列锦――所谓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象,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

  运用此修辞可达到的艺术效果是:①凝炼美。

  诗词有时故意让成分残缺,从而达到简洁凝炼的效果。

  ②简远美。

  所谓简远,是指选取那些具有概括性的事物,经过作家巧妙的艺术处理,使之凝聚丰富深广的思想内容和情感。

  ③含蓄美。

  含蓄,就是不把意思直接完全说出来,而是委婉地道出,从而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

  2、表现手法:

  ⑴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表达方式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情与景关系:诗人写诗来表达他的思想情感。

  为了达到这侧目的,他需要写景——自然界的或周围阙景,来引起情,把情感传达给读者。

  情与景的处理很重要,如果处理得恰当,他就会激起读者的感情,使读者与他发生共鸣。

  这样的诗就写得好,能动人。

  抒情手法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直抒胸臆——直抒胸臆就是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愁绪。

  这种方式比较直观。

  间接抒情――诗人们往往借助多种修辞艺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分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情景交融包括三种形式,一是景中寓情,二是以景结情,三是缘情写景。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芭蕉残荷、梧桐细雨、飞蓬浮萍、鸿雁闲鹤、长亭短亭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纯粹的自然之物了,而是承载传递了人们极为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

  注意乐景与哀景的关系:诗歌中只要有景语,就一定与作者的情感有关,即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关于情景交融的鉴赏,关键在于情是何情,事实上也就是要求我们品味出景是何景了——哀景、乐景、愁景?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一倍增其哀乐的效果。

  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区别:借景抒情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情绪看成是一种思想。

  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托物言志,更重要的是诗人要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

  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

  描写技巧:烘托与对比、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

  渲染与烘托—-渲染与烘托本都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渲染是指国画中,在需要强调的地方,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显出物象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这样一种加浓形象的手法。

  诗歌中则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

  烘托是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

  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

  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

  对同一事物,可以从正面渲染,也可以从侧面烘托。

  衬托与对比――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

  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

  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就是利用事物的相似的条件来突出主体。

  反衬就是主体与衬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衬托主体。

  对比就是把不同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

  用对比的方法,揭示了矛盾,对比鲜明,反差强烈,具有震撼人的力量。

  虚实结合――定义: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

  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

  诗画同理,诗歌借鉴了中国画的这种方法。

  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

  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一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

  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二已逝之景之境。

  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设想的未来之境。

  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

  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简单说,“虚”的方法,其实也就是作者想象联想的方式,从我们读过的作品来看,主要有两种:一是遥想,二是梦境。

  而眼前之景之事则为实。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的。

  动静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

  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这里的“动”含动与声: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喧”为声,“动”为动),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正侧结合――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侧面描写的方式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余地。

  点面结合――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被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我们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往往得到指出一点,隐括全面的效果。

  细节描写――中国古典诗词一般篇幅短小精悍,这样就不象叙事性作品那样有过多的细节描写。

  但是,即使是短小的篇章哪怕是抒情小品,也同样不能忽视了其中的细节描写。

  这一点特别需要加以注意。

  文学作品中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也能获得“见微而知著”的效果。

  观察角度的变化――描写要有层次性——由远到近或由下而上等。

  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

  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白描工笔――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

  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工笔,原是一种绘画的笔法,后指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

  以少总多、以小见大――以少总多应具有以下特征:概括性:所表现的事物所具有的共性、必然性,能够启发读者的联想。

  具体性:指所表现的事物具有个性、偶然性,体现为感性的,能够限制读者的联想。

  以小见大是以局部见全体、以有限见无限,通过典型和象征,借助于人们的生活体验,达到以小见大的艺术效果。

  在古代诗歌中,常常表现了窗中观景的艺术趣味,通过有限联想到无限,"物小蕴大",意趣无穷。

  同样,竹中观日、镜中映景、水中倒景,同样具有这种艺术效果。

  特点:一诗歌抓住具有典型特征的小景物,可以在读者的脑海里唤起大的境界,所谓"以小景传大景之情"。

  二写社会生活,也是借具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细节来表现重大的社会内容,绝句尤适宜用这一手法。

  诗中有画――就是在写景诗歌中,运用工笔手法,描写出一个个画面,表现一种意境。

  苏东坡称道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这评语十分中肯。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总是勾勒一个画面,透着一股空灵微妙的意蕴,

  文艺表现方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等。

  比兴手法――比喻本是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

  诗词当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效果。

  比喻使描写化实为虚,形象更生动,情感更浓郁。

  如果通篇贯穿着这种比兴的意象,则是象征

  转载请注明出处诗词网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答题技巧.?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古诗词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aruola.com/549353.html

分享给朋友: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答题技巧.?” 的相关文章

关于冬至诗句有哪些

  冬至诗词(一):小至  (唐)杜甫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冬至诗词(二):冬至  (唐)杜甫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  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  杖藜...

关于星宿的诗歌

  春季:  虚危室壁多风雨,若遇奎星天色晴,  娄胃乌风天冷冻,昴毕温和天又明,  觜参井鬼天见日,柳星张翼阴还晴,  轸角二星天少雨,或起风云傍岭行,  亢宿大风起沙石,氐房心尾雨风声,  箕斗蒙蒙天少雨,牛女微微作雨声.  夏季:  虚危室壁天半阴,奎娄胃宿雨冥冥,  昴毕二宿天有雨,觜参二宿...

初中考得最多的古诗词

  1. 初中最容易考的古诗词和谚语  1、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2、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宋·辛弃疾《西江月》) 4、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同黄饷科游岳麓看禹王碑谒孔圣庙 其一_黄公辅的诗词

同黄饷科游岳麓看禹王碑谒孔圣庙 其一 明代· 黄公辅...

形容“多愁善感的女子”的诗句有哪些

  宋代·李清照《一剪梅》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释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叶的回忆,碧树因一夜西凤而尽凋,独自登高望远心中充满了苍茫空虚及怅惘感觉,抬眼远眺,空阔毫无窒碍。  宋代·秦观《浣溪沙》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释义:在空中随风飘飞的落花,轻飘飘的,...

我国三十年代“现代派”诗歌的代表诗人是

  (C)戴望舒30年代在中国产生的现代派诗歌普遍受到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启发和影响。  同时又承接了李金发为代表的20年代中国象征诗派的某些艺术追求。  30年代中国现代派诗歌特别追求诗歌创作在总体上所产生的朦胧的美,追求以奇特观念的联络和繁复的意象来结构诗的内涵。  现代派诗人往往以其特有的青春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