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大全 > 正文内容

重温最美古诗词主要内容

  1. 重温最美古诗词第一部分春风飞扬主要内容

  《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 第一章 春风飞扬 小的时候写作文,老师总是说我们观察得不好,用的意象不足,让我们去学古人。

  当时只知道照搬照抄别人用过的意象,长大后才明白,我们远离的其实是一份精细的心情。每到春来,还感受得到春意在心中的悸动吗?古人给我们留下这么多首春天的诗词,一点一点打开我们的心门,让我们的心都经历一次苏醒,我们才会恍然惊觉生命深处对光阴的柔情。

  引子:一年之计在于春 中国人爱说,“沐春风而思飞扬,凌秋云而思浩荡。”春风秋云,春来秋往,思绪翩跹,是春天和秋天,与我们的生命有着特别深刻的呼应吗? 在汉语里,和时间观念最亲密的词,大概就是春秋了。

  问老人家的年龄,会问“春秋几何”,一说到年华流光,也喜欢使用一个词——“春秋”,连歌里也在追问着“几度风雨,几度春秋”。甚至在中国的古代典籍里,我们常说的四书五经中也有一部《春秋》,是由孔子删订最后定稿的鲁国编年史,也是中国较早的史书之一。

  后来,叫“春秋”的书更多了,比如秦国吕不韦的《吕氏春秋》、齐国晏婴的《晏子春秋》。因为孔子编的史书叫《春秋》,那段历史——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也被我们叫做“春秋”。

  为什么我们用“春秋”二字来概括历史?怎么从来没管它叫“冬夏”呢?也许,在中国,特别是在中原文明发轫的黄河流域,相比于酷暑严冬,温暖的春、凉爽的秋,更适于中国人的诗情吧。 中国人喜欢用春、秋之间的变化来形容时间的流转。

  白居易的《长恨歌》里有名句“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写的是唐玄宗离宫之前和回宫之后强烈对比的心灵之感。安史之乱之后,人在归来的时候,物是人非,今昔之感,这种沧桑心理的落差变化,为什么会用“春风桃李、秋雨梧桐”来形容呢? 实际上,春秋更多变化的特征,冬夏更多稳定的特征。

  小楼一夜听雨声,第二天满眼繁花,从听觉到视觉的转变,这个情景是春天能看见的;一夜听风声,第二天满地落叶,这个情形是秋天能看见的。在夏和冬,虽然也有雨有雪,有风有雷,可是雨过天晴,变化不大。

  春与秋,生物的苏醒和衰残,都在瞬间完成,来得那么蓦然那么剧烈,强化了人和风景相遇时猝不及防那一瞬间的感动,深深地激荡我们的内心。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在春秋之间,我们看见生命的成长和希望,也看见生命的颓败和老去的感伤……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在春秋上寄予了这么深的诗情的原因。

  什么是春天?春天其实是人心中朦胧的一种憧憬,是对生命所有的寄予和希望。“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光中,时间刚刚开始,人们可以一点一点地把梦想种在现实的土地上,看它开花,看它抽穗,看它结果。

  这个生长与成熟的过程,人还可以企望。 岁月在春光中苏醒 人对春天的憧憬总是来得格外细腻。

  中国人的诗情,总是在早春时节活泼泼醒来,从心头到笔端,舒展开一些美丽的发现。 词人冯延巳的一首小词《玉楼春》里面有一句,写从残冬进入早春时天空的变化:“雪云乍变春云簇,渐觉年华堪纵目。”

  我在上学时,听叶嘉莹先生讲过这两句词,带我们温婉细腻地体会每一个字。“雪云乍变春云簇”。

  我们想一想冬天的云是什么样的?是沉郁的,堆积的,一块一块的,像石头,层次不分明,光线不明朗。我们眼中的残冬,还是一片沉沉暮气。

  但是早春呢?我们会看见春天的云像一朵一朵花,忽然爆出来,蓬勃烂漫地绽放着。所以这首词里面用了一个字,“簇拥”的“簇”,也是“花簇”的“簇”。

  不知什么时候,某一个刹那,沉沉的雪云“乍变”,一下子变成了春云拥簇。就在天空云朵变化的一瞬间,大地上的词人开始感慨逝水流光,“渐觉年华堪纵目”。

  在这样的早春,人眼中、心中的一切,是如此舒展,又带着些许惆怅。 我们从小就读熟了韩愈写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一首七绝,寥寥四句,每一个字都耐人寻味: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天街小雨润如酥”。

  想一想,在我们的记忆中,细腻绵滑奶油的酥润是什么味道?酥软、酥麻的感觉是什么样子?今天,我们会觉得雨落下来,落到身上皮肤上,是潮的、湿的。“润”,我们能理解,但还能触摸到“如酥”的质地吗? 韩愈的这句诗总让我想起汤显祖的《牡丹亭》,杜丽娘在游园之前看春天,对春天的形容——“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

  蛛网般的丝线,被微风吹进闲到空旷的院落——在二八年华的少女杜丽娘眼前,春天恰如这些在风中飘浮的游丝,在阳光下一根一根抽开,在春风中闪闪摇漾……诗人要有什么样的心,才能去发现润如酥的小雨,还有这如丝袅袅袭来的春天呢? 韩愈接着说“草色遥看近却无”。这个感受我们每个人都有过,只是不知道我们是不是还记得。

  远远看,连成片的草地似乎已经满是蒙蒙绿色,但是近了去看,却又好像没有了!在远方的淡淡的一抹,在眼前却消失了。这一视觉偏差,对于寻春探春的诗人,是一个“谜”。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现在真是春天最好的时光了,那种早春几近透明的绿,是浅浅,淡淡的,朦朦胧胧的,只可远观不可亵玩,这一点娇。

  2. 重温最美古诗词第一部分春风飞扬主要内容

  《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 第一章 春风飞扬 小的时候写作文,老师总是说我们观察得不好,用的意象不足,让我们去学古人。

  当时只知道照搬照抄别人用过的意象,长大后才明白,我们远离的其实是一份精细的心情。每到春来,还感受得到春意在心中的悸动吗?古人给我们留下这么多首春天的诗词,一点一点打开我们的心门,让我们的心都经历一次苏醒,我们才会恍然惊觉生命深处对光阴的柔情。

  引子:一年之计在于春 中国人爱说,“沐春风而思飞扬,凌秋云而思浩荡。”春风秋云,春来秋往,思绪翩跹,是春天和秋天,与我们的生命有着特别深刻的呼应吗? 在汉语里,和时间观念最亲密的词,大概就是春秋了。

  问老人家的年龄,会问“春秋几何”,一说到年华流光,也喜欢使用一个词——“春秋”,连歌里也在追问着“几度风雨,几度春秋”。甚至在中国的古代典籍里,我们常说的四书五经中也有一部《春秋》,是由孔子删订最后定稿的鲁国编年史,也是中国较早的史书之一。

  后来,叫“春秋”的书更多了,比如秦国吕不韦的《吕氏春秋》、齐国晏婴的《晏子春秋》。因为孔子编的史书叫《春秋》,那段历史——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也被我们叫做“春秋”。

  为什么我们用“春秋”二字来概括历史?怎么从来没管它叫“冬夏”呢?也许,在中国,特别是在中原文明发轫的黄河流域,相比于酷暑严冬,温暖的春、凉爽的秋,更适于中国人的诗情吧。 中国人喜欢用春、秋之间的变化来形容时间的流转。

  白居易的《长恨歌》里有名句“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写的是唐玄宗离宫之前和回宫之后强烈对比的心灵之感。安史之乱之后,人在归来的时候,物是人非,今昔之感,这种沧桑心理的落差变化,为什么会用“春风桃李、秋雨梧桐”来形容呢? 实际上,春秋更多变化的特征,冬夏更多稳定的特征。

  小楼一夜听雨声,第二天满眼繁花,从听觉到视觉的转变,这个情景是春天能看见的;一夜听风声,第二天满地落叶,这个情形是秋天能看见的。在夏和冬,虽然也有雨有雪,有风有雷,可是雨过天晴,变化不大。

  春与秋,生物的苏醒和衰残,都在瞬间完成,来得那么蓦然那么剧烈,强化了人和风景相遇时猝不及防那一瞬间的感动,深深地激荡我们的内心。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在春秋之间,我们看见生命的成长和希望,也看见生命的颓败和老去的感伤……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在春秋上寄予了这么深的诗情的原因。

  什么是春天?春天其实是人心中朦胧的一种憧憬,是对生命所有的寄予和希望。“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光中,时间刚刚开始,人们可以一点一点地把梦想种在现实的土地上,看它开花,看它抽穗,看它结果。

  这个生长与成熟的过程,人还可以企望。 岁月在春光中苏醒 人对春天的憧憬总是来得格外细腻。

  中国人的诗情,总是在早春时节活泼泼醒来,从心头到笔端,舒展开一些美丽的发现。 词人冯延巳的一首小词《玉楼春》里面有一句,写从残冬进入早春时天空的变化:“雪云乍变春云簇,渐觉年华堪纵目。”

  我在上学时,听叶嘉莹先生讲过这两句词,带我们温婉细腻地体会每一个字。“雪云乍变春云簇”。

  我们想一想冬天的云是什么样的?是沉郁的,堆积的,一块一块的,像石头,层次不分明,光线不明朗。我们眼中的残冬,还是一片沉沉暮气。

  但是早春呢?我们会看见春天的云像一朵一朵花,忽然爆出来,蓬勃烂漫地绽放着。所以这首词里面用了一个字,“簇拥”的“簇”,也是“花簇”的“簇”。

  不知什么时候,某一个刹那,沉沉的雪云“乍变”,一下子变成了春云拥簇。就在天空云朵变化的一瞬间,大地上的词人开始感慨逝水流光,“渐觉年华堪纵目”。

  在这样的早春,人眼中、心中的一切,是如此舒展,又带着些许惆怅。 我们从小就读熟了韩愈写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一首七绝,寥寥四句,每一个字都耐人寻味: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天街小雨润如酥”。

  想一想,在我们的记忆中,细腻绵滑奶油的酥润是什么味道?酥软、酥麻的感觉是什么样子?今天,我们会觉得雨落下来,落到身上皮肤上,是潮的、湿的。“润”,我们能理解,但还能触摸到“如酥”的质地吗? 韩愈的这句诗总让我想起汤显祖的《牡丹亭》,杜丽娘在游园之前看春天,对春天的形容——“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

  蛛网般的丝线,被微风吹进闲到空旷的院落——在二八年华的少女杜丽娘眼前,春天恰如这些在风中飘浮的游丝,在阳光下一根一根抽开,在春风中闪闪摇漾……诗人要有什么样的心,才能去发现润如酥的小雨,还有这如丝袅袅袭来的春天呢? 韩愈接着说“草色遥看近却无”。这个感受我们每个人都有过,只是不知道我们是不是还记得。

  远远看,连成片的草地似乎已经满是蒙蒙绿色,但是近了去看,却又好像没有了!在远方的淡淡的一抹,在眼前却消失了。这一视觉偏差,对于寻春探春的诗人,是一个“谜”。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现在真是春天最好的时光了,那种早春几近透明的绿,是浅浅,淡淡的,朦朦胧胧的,只可远观不可亵玩,这一点娇。

  3. 重温最美古诗词主要讲了什么

  于丹的《重温最美古诗词》 从解读儒家经典《论语》到赏析中国传统文化最源远流长、普及率最高的古诗词,于丹回归古典文学专业,17年大学授课精髓,厚积薄发,让传统文化的精髓进一步走近大众、走近当下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诗歌蕴藏着人类文明中最深刻的秘密,于丹老师以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古诗词为线索,结合当代中国人生存现状及精神世界,以其独特的人文风格对中国古诗词意象、风骨、内涵、感悟进行鉴赏解读。以“明月”、“清风”等古诗词常见意象为线索,导向人生大境界的感悟与情怀。

  本作品延续于丹老师的独特风格,通俗、易懂、妙语连珠且能激起读者共鸣。让读者重温中国传统文学和古典哲学的精髓所在,找回心灵深处的宁静之美。

  以下是书籍目录:序言唤醒心中的诗意第一部分 春风飞扬第一节 引子:一年之计在于春第二节 岁月在春光中苏醒第三节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第四节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第五节 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第六节 春啼呖呖:只道不如归去第七节 春柳依依:挽一段流光赠别离第八节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第九节 一个人走过的春天 第二部分 秋思浩荡第一节 引子:怅望千秋一洒泪第二节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第三节 多情哪堪清秋节 第四节 绿荷凝恨背西风第五节 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第六节 秋色天涯:寂寂江山摇落处 第七节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第八节 秋风之约:便引诗情到碧霄第九节 天凉好个秋 (1)第三部分 明月千古第一节 引子:江月何年初照人第二节 向明月学一颗平常心 第三节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无恨月长圆 第四节 生生之证:秦时明月汉时关第五节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第六节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第七节 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一轮明月 第四部分 斜阳晚钟第一节 引子:吟到夕阳山外山第二节: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这些就是这本书的概况,希望您在品读好书的同时,也别忘了给个好评哦~。

  4. 重温最美古诗词主要讲了什么

  于丹的《重温最美古诗词》

  从解读儒家经典《论语》到赏析中国传统文化最源远流长、普及率最高的古诗词,于丹回归古典文学专业,17年大学授课精髓,厚积薄发,让传统文化的精髓进一步走近大众、走近当下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诗歌蕴藏着人类文明中最深刻的秘密,于丹老师以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古诗词为线索,结合当代中国人生存现状及精神世界,以其独特的人文风格对中国古诗词意象、风骨、内涵、感悟进行鉴赏解读。以“明月”、“清风”等古诗词常见意象为线索,导向人生大境界的感悟与情怀。

  本作品延续于丹老师的独特风格,通俗、易懂、妙语连珠且能激起读者共鸣。让读者重温中国传统文学和古典哲学的精髓所在,找回心灵深处的宁静之美。

  以下是书籍目录:

  序言

  唤醒心中的诗意

  第一部分 春风飞扬

  第一节 引子:一年之计在于春

  第二节 岁月在春光中苏醒

  第三节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第四节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第五节 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

  第六节 春啼呖呖:只道不如归去

  第七节 春柳依依:挽一段流光赠别离

  第八节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第九节 一个人走过的春天

  第二部分 秋思浩荡

  第一节 引子:怅望千秋一洒泪

  第二节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第三节 多情哪堪清秋节

  第四节 绿荷凝恨背西风

  第五节 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

  第六节 秋色天涯:寂寂江山摇落处

  第七节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第八节 秋风之约:便引诗情到碧霄

  第九节 天凉好个秋 (1)

  第三部分 明月千古

  第一节 引子:江月何年初照人

  第二节 向明月学一颗平常心

  第三节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无恨月长圆

  第四节 生生之证:秦时明月汉时关

  第五节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第六节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第七节 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一轮明月

  第四部分 斜阳晚钟

  第一节 引子:吟到夕阳山外山

  第二节: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这些就是这本书的概况,希望您在品读好书的同时,也别忘了给个好评哦~

  5. 重温最美古诗词摘抄加赏析

  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如李清照《百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全词“诗眼”是“绿肥红瘦”,极富表现力。其表现力既体现在鲜明贴切,如用“肥”字写叶,不仅有多,大之意,还可以联想到润泽鲜亮之状,非常准确、凝练;又体现在感情溶注,如用“瘦”字写花,不仅度有少、小之状,还可以感受到惋惜怜悯之情,配合全词情调,表达出感伤哀婉情调。

  又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题目中“幽”字就是“题眼”,这是理解全诗的钥匙。全诗每联紧扣“幽”字展开,首联写居处的“幽”:闲居一隅,阒寂无人,草径清幽,荒园寥落。

  颔联与颈联写环境的“幽”:颔联以版响衬静,鸟儿在池边的树上啾啾啼叫,老僧在皎洁的月光下轻轻敲门,这一切更显出环境的清幽;颈联从黑夜写到白天,还是从环境上着眼,不过视野阔多了,过小桥,绕巨石,一路走来,处权处清幽,满眼野趣,诗人内心的欣悦之情油然而生。尾联透露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可见,要品读诗词,抓住“诗眼”,“题眼”是关键。

  6. 重温最美古诗词摘抄赏析

  上星期拜读了这本,心中一丝明悟些许感触,却无法言表。与其说于丹的这本书是在给诗词做诠释,倒不如说她其实就是在写诗。用诗一样的语言来诠释书中千古名句,无时不让人感觉读书是一种享受。书中从春风盎然,写到秋雨惆怅;从明月思乡,写到斜阳感伤;从田园的惬意,写到登临的豪放;从抚剑的豪情,写到把酒的放荡。原来真的是“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无论是古人的诗词还是于丹的文字,读过之后让人发现,原来诗词居然离我们这么近,年华有限,但是诗意无穷。

  重温古诗词,让我又一次重新找回了诗意的人生,诗意的情怀。诗意如风潜于心。风起的时候我就会想起刘邦那种:“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豪迈。

  花开的时候我便会想起杜甫的那种“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的《江畔独步寻花》的惬意。

  雪纷的时候我也会想起柳宗元的那种“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寂寞。

  月明的时候我更会想起,苏轼那《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旷达。

  风花雪月全入诗,春夏秋冬皆成诗。总之世间一草一木、万事万物都蕴涵着诗意,人生处处都充满了诗情。在我诗意的人生里有着风花雪月的浪漫情怀,还有对悲欢离合迷惘伤怀,也有着对春夏秋冬眷恋缅怀。有着追求的无奈,执着的忧伤,适时地感动……所有的这一切其实都是人生这首长诗内容,韵味和意境。不管怎样我都希望把它写得内容丰富,情节动人,意境优美,韵律铿锵,合辙对仗。

  我喜欢这诗意的人生,喜欢诗意的的幸福生活,喜欢诗意的风花雪月,喜欢诗意的悲欢离合,更喜欢诗意的男人和诗意的女人。诗意的人是一种浪漫丰富充实愉悦人,诗意的人是一种热爱生活奋发向上的人。

  诗意的男人是豁达超拔的男人,是洒脱奔放的男人,是真诚善良的男人,是丰富深刻的男人,是乐观向上的男人。这样的男人站起来如一道山伟岸不屈,顶天立地。躺下了如一条河淡定从容,渊源流长。

  诗意的女人温柔善良的女人,是热爱生活的女人,是健康快乐的女人,是优雅自信的女人。这样的女人如绽放的鲜花恬美馥郁,如林间的清泉清澈纯净。她们犹如一道令人迷恋的风景灵性自然,含蓄纯美,她们懂得爱和被爱。她们质地如蕙、心思如兰,品位高雅,内涵丰富,时时散发着一种独特的神奇魅力,犹如一首韵味十足的诗,让人百读不倦,回味无穷。

  人生如诗,生命如诗,生活中处处都有诗。面对如诗如画的生活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去珍惜,不活出一个诗的境界和诗的韵味出来的。面对诗意十足的世界,我们都应该为自己的人生留下一首美丽隽永的诗篇,让生命更诗意,使这个世界更诗化。

  诗意的人生是对真、善、美的升华,是对假、丑、恶的鞭挞。诗意的人生浪漫温馨的人生,是激扬向上的人生,是丰富多彩的人生!在诗意的人生里想爱你就大胆的爱,有梦你就尽情的追,投入的活一次,潇洒的走一回。让这首人生的诗篇更加的精彩完美!

  7. 《重温最美古诗词》摘抄赏析有哪些

  1. 我一直深深地相信,每一个中国人生命的深处都蛰伏着诗意,也许认得年岁越长越需要这样一种温暖,需要我们生命年华中的浪漫,让我们从现实的纠葛中拥有一种挣脱地心引力的力量。

  2. 很多人会疑惑时光走到了今天,诗对我们究竟是一种必需品还是一种奢侈品?可能相比于现在的诸多压力,诗歌变成了一件奢侈品。

  3. 但是我想,如果我们真的愿意相信诗意是中国人生命中的必需品,我们也许真的就可以过得诗意盎然。

  4. 田园不是一个地方,田园是一种状态。田园不独属于陶渊明,也同样属于李白、杜甫、辛弃疾。

  5. 每个人生命里面都有那样一段惶急心情需要托付,托付个土地田园的时候,我们才会露出一种会心的微笑。不管多么匆忙,不管如何胸怀壮志,不失去田园,我们才可能充电。有归属的人才有可能走的更远。

  6.夕阳不仅会勾起我们那些未解得惆怅,夕阳有时候也有一种门掩黄昏,渔樵晚归的静谧和温馨。

  8.而如果说斜阳照亮的只是一己忧伤,那它不会留下古今这么多的吟唱,之所以如此,更重要的是因为斜阳照彻古今,见证江山更迭。比个人心事更开阔的是黄昏的那份庄严,是斜照里的兴衰。

  9.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一轮明月,每个轮回都有自己的阴晴圆缺。欧阳修说得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事不关风与月。

  10.人生多情,风月之事转移了我们的情思,给了我们一种寄托。明月这个意象高悬在诗坛上空,中国人从古至今保持着对它温柔的狂热,因为它对我们每个人都很公平,入心入怀,成为我们生命中恒久相伴的诗意。

  11.我们的一生,写在历史上的功业,是一种记载;留在心中的诗意,是一种永恒。

  12.很多人会疑惑时光走到了今天,诗对我们究竟是一种必需品还是一种奢侈品?可能相比于现在的诸多压力,诗歌变成了一件奢侈品《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好词好句摘抄好词好句。但是我想,如果我们真的愿意相信诗意是中国人生命中的必需品,我们也许真的就可以过得诗意盎然。

  8. 重温最美古诗词摘抄加赏析

  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如李清照《百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全词“诗眼”是“绿肥红瘦”,极富表现力。其表现力既体现在鲜明贴切,如用“肥”字写叶,不仅有多,大之意,还可以联想到润泽鲜亮之状,非常准确、凝练;又体现在感情溶注,如用“瘦”字写花,不仅度有少、小之状,还可以感受到惋惜怜悯之情,配合全词情调,表达出感伤哀婉情调。

  又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题目中“幽”字就是“题眼”,这是理解全诗的钥匙。全诗每联紧扣“幽”字展开,首联写居处的“幽”:闲居一隅,阒寂无人,草径清幽,荒园寥落。颔联与颈联写环境的“幽”:颔联以版响衬静,鸟儿在池边的树上啾啾啼叫,老僧在皎洁的月光下轻轻敲门,这一切更显出环境的清幽;颈联从黑夜写到白天,还是从环境上着眼,不过视野阔多了,过小桥,绕巨石,一路走来,处权处清幽,满眼野趣,诗人内心的欣悦之情油然而生。尾联透露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可见,要品读诗词,抓住“诗眼”,“题眼”是关键

  转载请注明出处诗词网重温最美古诗词主要内容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古诗词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aruola.com/537301.html

分享给朋友:

“重温最美古诗词主要内容” 的相关文章

古诗词中的花鸟虫鱼

  1.描写花、鸟、鱼  花飒飒西风满院栽, 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 报与桃花一处开。鸟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虫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鱼临洞庭上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

和应之灯蛾_张耒的诗词

和应之灯蛾 宋代· 张耒 万物皆畏死,尔生何独愚...

如何做诗歌鉴赏

  按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关于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规定,根据北京市实施高中课程改革方案的具体要求,确定考试内容。  古诗文阅读: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和古典诗歌。  文言文  1.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含义和用法的理解  2.文本内容的理解  3.文中信息的分析和筛选  4.文本内容的归...

形容“多愁善感的女子”的诗句有哪些

  宋代·李清照《一剪梅》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释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叶的回忆,碧树因一夜西凤而尽凋,独自登高望远心中充满了苍茫空虚及怅惘感觉,抬眼远眺,空阔毫无窒碍。  宋代·秦观《浣溪沙》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释义:在空中随风飘飞的落花,轻飘飘的,...

我国三十年代“现代派”诗歌的代表诗人是

  (C)戴望舒30年代在中国产生的现代派诗歌普遍受到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启发和影响。  同时又承接了李金发为代表的20年代中国象征诗派的某些艺术追求。  30年代中国现代派诗歌特别追求诗歌创作在总体上所产生的朦胧的美,追求以奇特观念的联络和繁复的意象来结构诗的内涵。  现代派诗人往往以其特有的青春病...

描写大自然的诗句都有哪些

  唐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线。  不知细对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汉乐府古辞《长歌行》阳春白日风在香。  晋乐府古辞《晋白绮舞歌诗三首》阳春二三月,草与水同色。  晋乐府古辞《盂珠》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  秀:秀丽。  屯:驻,聚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