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大全 > 正文内容

高中诗词鉴赏题和答案

  1. 【高中古诗词鉴赏题要有答案的20篇以上】

  2010年高考题(10年全国卷Ⅰ)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咏素蝶诗 刘孝绰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提示】追随着蜜蜂围绕着绿色的蕙兰飞,为了躲避黄雀藏在绿叶之中,在太阳的映照之下忽然争着飞起,趁着风一起归去.在花中出没,顺着高低不同的绿叶飞翔.写了素蝶的远近高低不同方位的动作,采用细节描写,以蜂、雀、日、风、花、叶作衬托.(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提示】托物言志,写自己徒负才华,只能追随他人,仕途起起伏伏,不能为人赏识,施展才能.(10年全国卷Ⅱ)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梦中作①欧阳修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注】①本诗约作于皇佑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柬,斧已拦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③酒阑:酒尽.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答;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答: (1)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路暗花迷”表现了作者对前途的迷茫,结合注释可知这是因为仕途失意所致,“无奈”“思家”等词语则表现了无可奈何之情和渴望回家之情,故答案为:表现了①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②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2)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本诗最明显的写作特色是四个场景组合在一起,一句一个场景;夜、笛、千山月,路、百种花,这些景物表达了作者对前途的迷茫,是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在修辞上使用了工整的对仗.故答案为:①一句一个场景;②以景写情,情景交融;③对仗十分工巧.(10年北京卷)13.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7分)古风 (其三十九)李白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 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 ③鸳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食不食,非醴泉不饮.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前四句,写诗人等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的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鸳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②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细想感情.(4分)这是李白诗“登高望四海①”(《古风》其三十九).这首诗与《行路难》是同时期的作品.诗中借景寓情,抨击统治者的昏庸腐败.“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就是对权贵当道、才能之士被压抑的混乱现象的揭露.①、四海,指天下.②、漫漫,广阔无边.③、被,覆盖.大荒,广阔的原野.两句意为:秋霜覆盖,万物凋零;北风飘拂,原野荒寒.④、两句意为:荣华富贵象东流水一样,转瞬消逝;人间万事如波浪起伏,变化多端.⑤、徂(cú)晖,夕阳的余辉.⑥、帜棘,有刺的灌木.鸳,通“鵷”.相传鵷雏非梧桐不栖.两句意为:梧桐本是鸳鸾栖息的树木,现在却被燕雀在上面作窠;帜棘本是燕雀集聚的地方,现在反成了鸳鸾栖身之处.⑦、归去来,回去吧.东晋诗人陶明渊明不愿逢迎权贵,弃官还乡,曾作《归去来辞》.《行路难》,乐府“杂曲歌辞”调名.两句意为:还是回家去吧,弹剑高歌《行路难》.参考答案:(1)(3分) A(2)(4分)要点: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 (10年山东卷)1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8分)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籍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注]①商风:秋风. ②怆悢(liàng):悲伤.(1)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3分)(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5分)译文:据说在山间树林中有一种奇异的鸟,自己说是“凤凰”.清晨醒来喝的是甘甜的泉水,傍晚栖息在高高的山岗上.它一声高吭的鸣叫可以响彻九州大地,伸长脖子可以远望到最。

  2. 近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目及解答

  2013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鉴赏练习 一、【三年高考】 【2012高考试题解析】 (2012·全国新课标)(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思 远 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8. 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 (5分) 9. “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关系是: “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

  原因是: 红笺被泪水浸湿。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解析】本题是针对下阕人物形象的把握,诗句意为“弹洒不尽的那两行珠泪,还当窗滴下来,并滴进了砚台中,就用它来研磨香墨。正因无处寄书,更增悲感而弹泪,泪弹不尽,而临窗滴下,有砚承泪,遂以研墨作书。

  写到别来、此情深处',墨中纸上,情与泪粘合为一,不辨何者为泪,何者为情。故不谓笺色之红因泪而淡,却谓红笺之色因情深而无。”

  因此,“就砚旋研墨” 与“临窗滴”有暗指关系,意在强调思念之深情。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2012·天津)14. 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8分) 野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 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 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 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

  ②政:通“正” (1) 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2分) (2) 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3分) (3) 尾联化用了陶渊明那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3分) 【答案】参考:(1)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

  不因无人欣赏而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 (2)修辞:对偶、借代。

  炼字:“逢”“忙”。色彩:“碧”“黄”。

  情感:喜爱之情。 (3)采菊东篱下 率性自然 超凡脱俗 【解析】第(1)题考查对诗歌中形象的把握情况。

  赏析诗歌中的形象,首先要立足诗歌内容,然后再结合诗中的文字。第(2)题考查诗句的赏析。

  其实对诗句的赏析,也要体现在对诗句中具体的字赏析。第(3)题是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和内容的理解与把握。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012·四川)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子 规【注】 [元]曹伯启 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 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

  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 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

  【注】子规:即杜鹃,又名蜀魄、蜀魂、催归,相传为古蜀王杜宇所化。 (1)本诗第二联中的“空”字极富韵味。

  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3分) (2)本诗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任选能表现这种情感的两个意象简要分析。(5分) 【答案】(1)答案要点:“空”字既传神地描绘出贪夫倦听却不得不听的矛盾之态,又形象地表达出了贪夫徒劳无奈、难以排遣的惆怅之情。

  (3分) (2)答案要点:本诗主要表达了思乡难归的情感。意象分析示例:①子规。

  子规啼声凄切,年复一年催人归去,令“贪夫”“远客”无不惆怅、“断肠”,足见思乡心切、归家不易。②贪夫、远客。

  意指客居他乡之人。无论“倦听”还是“初闻”,都在“催归”声里“空低首”、“已断肠”,表达出了思乡难归之情。

  ③锦水春残。春已残,花飘零,黯然失色的锦水春景,烘托出思乡难归的惆怅。

  ④楚天月光。异乡梦醒,月光如霜,烘托出凄清冷寂的氛围,表达了思乡难归之情。

  (5分) 【解析】第(1)题是炼字题,“空”在学过的许多古诗中出现过,学生并不陌生。只要抓住意象“贪夫”的心理和情感,结合思归的主题,就能推出答案。

  第(2)题是情感和意象题,从标题“子规”不难看出思乡难归的情感主题。任意选择诗歌中的两个意象,结合情感主题分析即可。

  【考点定位】古诗鉴赏。 16.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

  (4分) 【答案】本诗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艳丽,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颔联则直接抒发作者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的心情。

  两联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解析】情与景分为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和情景交融。

  首联情景交融,颔联直接抒情。 【考点定位】鉴赏作品的艺术形象、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

  【备考建议】抒情方式分类 特点 例句 简析 直接抒情 直抒胸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不要任何附着物,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 间 接 抒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情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借景抒情 白居易《草》[来源: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即由“景”生“情”。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抒情方式。 寓情于景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诗人怀着特有的情感去看眼前景象,这种景象自然带上了诗人情感的色彩。

  情景交融 今宵酒醒何处?杨。

  3. 高中古代诗歌鉴赏题目加答案

  给你几个例子:《终南山》、《登楼》、《书愤》的诗歌鉴赏!!! 要求如下: 按照这个格式—— 这是一首_________(内容、题材),通过__________等意象,运用__________手法,描写了___________(的画面),表现了___________(的情感)。

  终南山 王维 太乙近天都①,连山到海隅②。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③。

  分野中峰变④,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⑤,隔水问樵夫。

  答案:写景 山、云、霞 夸张 互文 动静结合 高大磅礴、如画中景 热爱自然、陶醉山水 译文: 终南山高大雄伟,几乎接近天都,山山相连,直到海角。回望刚刚在身前退向两边的茫茫白云,淡淡青雾,又弥漫成了朦胧迷蒙的一片奇幻的境界。

  中峰高大雄伟,成了分野之界,阴天和晴天里千岩万壑的景象相差悬殊。天晚了,想要找个人家住下,我只好隔着水向樵夫打听。

  疑难点注释:①太乙:终南山的主峰,也是终南山的别名,在唐京长安城南约四十里处。西起甘肃天水,东至河南陕县,绵延八百余里。

  天都:因太乙为洞天之最,故曰天都,或说指唐都长安。 ②连山句:山山相连,直到海角。

  ③ 两句诗互文。即“白云入看无,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回望合”。

  白云,白茫茫的雾气。青霭,也是雾气,比白云淡。

  ④分野句:中峰南北,属于不同的分野。古代天文学家将天空十二星辰的位置与地上州郡区域相对应,称某地为某星之分野。

  ⑤人处:人家、村子。 赏析点拨: 鉴赏这首诗,首先要注意诗的线索和顺序。

  作者以游踪为线索,以时空变化为顺序,对终南山进行了描绘。首联是远观,用夸张手法写出了终南山的高峻、广大,它高近天都,山山相连,直到海角。

  颔联写进入山中所见到的云雾缭绕变幻莫测的奇妙景象。颈联写来到中峰时所见到的景象,突出了山之高大、景象之变换无穷。

  尾联写登山流连往返,以至天晚欲寻觅宿处。线索清楚,层次分明,在仅仅四十个字之内把终南山的高大雄伟展现在我们面前。

  其次,重点鉴赏诗的第二联。这一联诗采用了互文的手法来描写进入终南山所见到的奇妙景象。

  诗人进入终南山,朝前看,白云弥漫,看不见路,也看不见其他景物,仿佛再走几步,就可以浮游于白云的海洋;然而继续前进,白云却继续分向两边,可望而不可即;回头看,分向两边的白云又合拢来,汇成茫茫云海。这种奇妙的境界,凡有游山经验的人都并不陌生,而除了王维,又有谁能够只用五个字就表现得如此真切呢?“青霭入看无”一句,与上句“白云回望合”是“互文”,它们交错为用,相互补充。

  诗人走出茫茫云海,前面又是蒙蒙青霭,仿佛继续前进,就可以摸着那青霭了;然而走了进去,却不但摸不着,而且看不见;回过头去,那青霭又合拢来,蒙蒙漫漫,可望而不可即。 《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答案:写怀诗 花、楼、浮云、庙、日 借景抒情、古今对比、用典 山河破碎、国破家亡 爱国、忧国忧民 【注解】: 1、锦江:在今四川成都市南,岷江支流,以濯锦得名,杜甫的草堂即临近锦江。

  2、来天地:与天地俱来。 3、玉垒:山名,在今四川灌县西。

  4、变古今:与古今俱变。 5、北极句:广德元年(七六三)十月,吐蕃陷长安,立广武王李承弘为帝,代宗至陕州(今河南陕县),后郭子仪收复京城,转危为安。

  此句喻吐蕃虽陷京立帝,朝廷始终如北极那样不稍移动。北极:北辰。

  6、西山寇盗:指吐蕃。同年十二月,吐蕃又陷松、维、保三州(皆在四川境)及云山新筑二城,后剑南西川诸州也入吐蕃。

  意谓朝廷终不因侵扰而稍改。故吐蕃也莫相侵。

  7、《梁父吟》:乐府篇名。相传诸葛亮隐居时好为《梁父吟》。

  但现存《梁父吟》歌词,系咏晏婴二桃杀三士事,与亮隐居时心情似不相涉,故学者疑之,一说亮所吟为《梁父吟》古曲。又一说吟者是杜甫自己。

  按:李白也曾作《梁甫吟》,此处之“聊为”,疑杜甫也欲作此曲以寄慨。 【韵译】: 登楼望春近看繁花游子越发伤心; 万方多难愁思满腹我来此外登临。

  锦江的春色从天地边际迎面扑来; 玉垒山的浮云变幻莫测从古到今。 大唐的朝廷真象北极星不可动摇; 吐蕃夷狄莫再前来骚扰徒劳入侵。

  可叹刘后主那么昏庸还立庙祠祀; 日暮时分我要学习孔明聊作梁父吟。 【评析】:。

  4. 高中古诗词鉴赏 要有答案的

  1. (2007年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望江南 超然台①作(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 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点火,节后点火称新火。

  (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解析】 第(1)题侧重于对其中关键词语的理解,由此把握词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2)题侧重于对本词的内容与形式的总体理解把握。赏析“情”与“景”之间的关系。

  在回答第(1)题时,同学们常常只注重语言的表层含义,而忽视语言的深层含义。挖掘语言的深层含义,才能准确全面把握词人的心情。

  其次同学们容易犯先入为主的错误。许多学生对苏轼豁达、乐观的性格印象深刻,没有认真地去读这首词,对词人在这首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把握不准。

  在回答第(2)题时,有的同学弄不懂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不会由景入情作深入的分析。要记住“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为情设。

  景与情的关系主要有借景抒情和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中除了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之外,还有以乐景写哀情。

  情景交融要仔细体会蕴含在景物之中的情感。 2. (2007年重庆卷)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海棠(宋·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①,香雾空_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惜牡丹花(唐·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 ①崇光:美艳的光彩。 (1)苏轼《海棠》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两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 (2)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比较鉴赏。

  近年来高考诗歌鉴赏题较多地运用这种方式命题,2007年高考有6省市采用这种形式,占到总数的三分之一。从命题角度看,可以分为对诗歌语言的品味、对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对诗歌形象的解读、对思想感情的把握、对意境营造的领会等方面的比较。

  第(1)题第一问考查咏物诗所咏事物的特点,解读时理解这首诗中海棠的特点,不要去猜想海棠花共性的特点。第二问考查的是表现手法。

  希望同学们能够熟练掌握诗歌的表现手法,才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注意表现手法中包括修辞手法。

  第(2)题比较分析抒发感情的不同,要结合诗歌的内容来分析。诗歌的比较鉴赏,一般是从两者的异同点出题。

  两首诗都表达了对花的喜爱之情。细微之处的区别一是爱花在盛开之时,一是惜花在将谢之际。

  实战演习 1.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闺情(李端) 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

  披衣更向门前望,不忿朝来鹊喜声! [注]不忿:怨恨。 (1)诗中前半部分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台湾诗人郑愁予在《错误》一诗中有句名言“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你认为这首诗中是否也存在“美丽的错误”?为什么?请说明理由。 2.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孤雁(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诗题为“孤雁”,结合首联和尾联分析,作者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刻画孤雁? (2)清人朱鹤龄注此诗说:“此托孤雁以念兄弟也。”

  分析作者在诗中如何表达这种思想感情。 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留春令 咏梅花(史达祖) 故人溪上,挂愁无奈,烟梢月树。一涓春月点黄昏,便没顾、相思处。

  曾把芳心深相许。故梦劳诗苦。

  闻说东风亦多情,被竹外、香留住。 (1)“一涓春月点黄昏”—句中妙用了“点”字,请你赏析这个词的妙用。

  (2)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闻说东风亦多情,被竹外、香留住”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并简析“闻说”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4.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乐(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1)这首词写景,虚实结合,试从这一角度分析“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一句的艺术表现力。 (2)“雁来音信无凭”一句,表现了作者当时什么样的心情? 5.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送柴侍御(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1)这是两首送别诗,两诗诗眼分别是什么?它们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2)两诗首句都写得别致,有什么相通之处?参考答案 1. (1)描绘了一位思妇彻夜不眠,孤独难耐的画面。(2)早晨的喜鹊声油然引起了深闺女子的惊喜和期望,但是喜鹊声并未给她带来喜讯,却又使思妇的内心限入极度的失望和怨恨;从而使诗韵不尽,耐人寻味。

  2. (1)正面描写与。

  5. 寻求高考诗歌鉴赏题目 及 答案

  历年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试题选(2012-2013) 1.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2年,全国卷)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

  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案:“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 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3年,全国卷) 过看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

  不生杂。历年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试题选(2012-2013) 1.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2年,全国卷)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

  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案:“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 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3年,全国卷) 过看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

  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冷”。

  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是显得阴冷。

  “咽”、“冷”两字绘 声绘 色、精炼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4年,全国卷) 秋 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

  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4、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2004年,浙江卷)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⑴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⑵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空”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2)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 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5.读下面苏轼的诗论并回答问题。(2004年,北京卷) 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

  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此乃写物之功。

  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辩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 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

  答案。第一问两个要点。

  ①赞扬的理由是,写梅花、白莲的诗能做到神似,表现了神韵、精神品格、内在特点;②批评的理由是,石曼卿《红梅》诗不能抓住梅花的品格特征,仅作了外形描写。 第二问3个要点。

  ①“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的清幽、高洁; ②“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月风清欲坠时”,写出了白莲的素洁、清雅; ③“认桃无绿叶,辩杏有青枝”,仅从“绿叶”、“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未见红梅的精神品格。 6、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4年,江苏卷)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①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②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7、阅读下面一。

  6. 求助

  首先,如果是炼字型的题(比如,那个字用的好了),分为三个步骤,先解释这个字的意思,然后结合诗句赏析来描摹画面,最后就分析诗句来表现的思想感情,如果分数在3,4分就可以不用分析感情然后就是如何分析诗词表现的诗人感情,注意诗的题目和注释,有时候会帮助你了解诗人所处的朝代历史背景和他的简介,大多数情况下,就是思乡,哀叹自身怀才不遇,时光易逝,前途渺茫,怀古伤今,题目不会出的太难,多注意诗人描写的意象,他们最拿手的就是借景抒情,诗人是含蓄的啊,接着就是表达效果的分析,就往描写方式和抒情手法上想,经常是借景抒情啊,绘声绘色,视觉听觉,动静结合,反衬,只要有历史就是用典,平时稍微注意一下答题的术语,什么幽静的环境,惆怅的爱国诗人。

  转载请注明出处诗词网高中诗词鉴赏题和答案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古诗词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aruola.com/548115.html

分享给朋友:

“高中诗词鉴赏题和答案” 的相关文章

元康宫词(二首)_石珝的诗词

元康宫词(二首) 明代· 石珝 紫殿彤楼锁阿薰,...

初中考得最多的古诗词

  1. 初中最容易考的古诗词和谚语  1、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2、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宋·辛弃疾《西江月》) 4、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哭张司马四首 其二_钱澄之的诗词

哭张司马四首 其二 清代· 钱澄之 下笔真惊倚马...

如何做诗歌鉴赏

  按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关于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规定,根据北京市实施高中课程改革方案的具体要求,确定考试内容。  古诗文阅读: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和古典诗歌。  文言文  1.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含义和用法的理解  2.文本内容的理解  3.文中信息的分析和筛选  4.文本内容的归...

嵇康的诗句的基调都是什么?

  1、他的诗都带有幽愤的基调;  2、结合他的《忧愤诗》为你解释:  【名称】《幽愤诗》  【年代】三国  【作者】嵇康  《幽愤诗》的写作特点之一是以内心独白方式反复抒情。  作者陷于囹圄之中,无人可与晤谈,而满腔的忧郁和幽愤,又迫切需要排遣,这样就自然而然形成反复抒情的特点。  诗中的自责和愤...

形容“多愁善感的女子”的诗句有哪些

  宋代·李清照《一剪梅》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释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叶的回忆,碧树因一夜西凤而尽凋,独自登高望远心中充满了苍茫空虚及怅惘感觉,抬眼远眺,空阔毫无窒碍。  宋代·秦观《浣溪沙》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释义:在空中随风飘飞的落花,轻飘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