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大全 > 正文内容

鲁迅红楼梦的诗词

  1. 求《红楼梦》里的诗句

  《葬花吟》

  花榭花飞飞满天,红绡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处诉;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岁闺中知是谁?

  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侬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语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奏,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语花自羞;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2. 代表红楼梦的诗句

  石上偈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赏析】这是作者依托神话表明《石头记》创作缘由的一首序诗.诗中借顽石说自己不能匡世济时,被弃置世间,半生潦倒,一事无成,只好转而蓍书,把自己对现实的观察和感受;与成小说《红楼梦》.所谓“无才”,貌似自惭,实则自负,是作者的愤激之言,是一种“缚将奇士作诗人”的感慨;以顽石为喻,表现自己不肯随同流俗的傲骨.小说产生的清朝乾隆年间,正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由盛至衰的转折时期;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已经腐朽,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萌芽,封建制度行将全面崩溃.作者已在“太平盛世”的表象后,嗅到了封建阶级垂死的气息;他不满现实,而想“补天”,挽回本阶级的颓势,可是,他又看到封建制度的“天”已那么破残,根本无法修补了,所以有枉生世间的悲叹.这也正是《红楼梦》中经常流露虚无悲观的宿命论思想的深刻的时代和阶级根源.但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坚持了他所说的“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这样,势必如恩格斯所说,“就不得不违反自己的阶级同情和政治偏见;他看到了他心爱的贵族们灭亡的必然性,从而把他拉描写成不配有更好命运的人.”(《致玛·哈克奈斯》)这就使我们从曹雪芹所叙的“身前身后事”变即小说中所真实描绘的典型的封建大家庭的衰亡过程,看到了整个封建阶级必然“一败涂地”的无可挽回的历史命运.自题一绝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赏析】这首五言绝句是专门述说作者创作《红楼梦》的辛酸与苦衷的,也是全书唯一一首以作者身份出现的诗篇.曹雪芹在悼红轩中“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完成《红楼梦》这一旷世千古的奇书.不仅在作者,就是在后人看来,也是“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脂砚斋甲戌本评语)”.诗中所谓的“荒唐言”实际上并不荒唐,它是对封建社会人情世态的无情批判和揭露.既包括顽石幻化成“通灵宝玉”被神瑛侍者携入红尘的种种奇怪经历;也包括宝、黛、钗爱情故事的悲欢离合;一书中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的内部斗争等等.“辛酸泪”一句道尽曹雪芹一生经受的酸甜苦辣.作者创作《红楼梦》时已经由钟鸣鼎食的世家公子沦为“蓬庸茅椽,绳床瓦灶”的落魄书生,生活的艰辛和悲苦非言语所能尽述.古今中外痴人不少,而曹氏独以一己之力,十年之功完成的《红楼梦》一书是对“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最好诠释.太虚幻境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赏析】书中第一回说,当年姑苏(现在苏州)城阊门外十里街仁清巷葫芦庙旁住着一位乡宦甄士隐.此人摆脱名缰利索的员绊,在家里过着与世无争、逍遥自在的小康生活.一日午睡,在梦中遇见一僧一道(即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有幸在他们手中见到那块顽石(通灵宝玉),又不知不觉地随着僧道到了“太虚幻境”,见到了石牌坊上这副对联.佛教和道教是来历不同的两种宗教.曹雪芹有意让和尚与道士同行,明显地带有调侃的意味,以增加小说的幽默感.况且用了“太虚”、“茫茫”、“渺渺”字样,就明明告诉读者这是凭空虚拟的“假语村言”.但是这种虚拟有它的根据,就是佛道两教都对社会人生抱着虚无否定的态度,认为世人对物质、精神生活的追求,以及由此导致的扰攘纷争,全是虚幻无意义的,只有清净无为,靠精神力量去寻求精神的解脱——成仙成佛,才是有意义的.这副对联就反映了这种崇尚虚无的理论.佛家的观点认为,世上万事万物,就其现象说似乎是真,是有;就其本质说是假,是无.前者是世俗人的看法,所以称为“俗谛”;后者才是真理,所以称为“真话”.这副对联就是本着这种唯心的理论来嘲笑世俗人的.它隐含的意思是:社会上的人们慕富厌贫,为名为利,劳力劳心,强争苦夺,就是把假的误认为是真的,把真的反而当成了假的;把虚无误认为是实有,把实有反而当成虚无.曹雪芹要批判否定他所厌恶的那个社会现实,不可能有更先进的理论,而佛道两家也是否定现实社会的,就自然成了曹雪芹现成的理论武器.须要辨明的是,作者并不是要通过其著作来宣扬宗教教义,而是根据他的需要把某些宗教观念拿来为我所用.曹雪芹是极其热爱生活、热爱人生的,否则他就不会竭一腔心血来写这样一部五彩摈纷的《红楼梦》了.我们读《红楼梦》,主要应该看作者所描绘的那个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和众多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给我们的启示,而对带有虚无色彩的说教,则要在分析的基础上得出清楚的认识.中秋对月有怀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赏析】这首诗出现在第一回中.甄士隐家隔壁的葫芦庙里寄居着一个贫困落魄的书生贾雨村.此人相貌魁伟,气度不凡,很得甄士隐的赏识.一日在甄家书房里,偶然瞥见甄家的丫鬃娇杏在院内掐花.这个娇杏因家主人常提起贾雨村,就回头多看了他两眼,贾雨村便以为娇杏看中了自己,狂喜不禁,回到庙里就害起了单相思.这首诗便是他中秋夜对月随口吟出的抒怀之作.贾雨村在《红。

  3. 代表红楼梦的诗句

  石上偈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赏析】这是作者依托神话表明《石头记》创作缘由的一首序诗.诗中借顽石说自己不能匡世济时,被弃置世间,半生潦倒,一事无成,只好转而蓍书,把自己对现实的观察和感受;与成小说《红楼梦》.所谓“无才”,貌似自惭,实则自负,是作者的愤激之言,是一种“缚将奇士作诗人”的感慨;以顽石为喻,表现自己不肯随同流俗的傲骨.小说产生的清朝乾隆年间,正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由盛至衰的转折时期;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已经腐朽,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萌芽,封建制度行将全面崩溃.作者已在“太平盛世”的表象后,嗅到了封建阶级垂死的气息;他不满现实,而想“补天”,挽回本阶级的颓势,可是,他又看到封建制度的“天”已那么破残,根本无法修补了,所以有枉生世间的悲叹.这也正是《红楼梦》中经常流露虚无悲观的宿命论思想的深刻的时代和阶级根源.但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坚持了他所说的“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这样,势必如恩格斯所说,“就不得不违反自己的阶级同情和政治偏见;他看到了他心爱的贵族们灭亡的必然性,从而把他拉描写成不配有更好命运的人.”(《致玛·哈克奈斯》)这就使我们从曹雪芹所叙的“身前身后事”变即小说中所真实描绘的典型的封建大家庭的衰亡过程,看到了整个封建阶级必然“一败涂地”的无可挽回的历史命运.自题一绝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赏析】这首五言绝句是专门述说作者创作《红楼梦》的辛酸与苦衷的,也是全书唯一一首以作者身份出现的诗篇.曹雪芹在悼红轩中“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完成《红楼梦》这一旷世千古的奇书.不仅在作者,就是在后人看来,也是“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脂砚斋甲戌本评语)”.诗中所谓的“荒唐言”实际上并不荒唐,它是对封建社会人情世态的无情批判和揭露.既包括顽石幻化成“通灵宝玉”被神瑛侍者携入红尘的种种奇怪经历;也包括宝、黛、钗爱情故事的悲欢离合;一书中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的内部斗争等等.“辛酸泪”一句道尽曹雪芹一生经受的酸甜苦辣.作者创作《红楼梦》时已经由钟鸣鼎食的世家公子沦为“蓬庸茅椽,绳床瓦灶”的落魄书生,生活的艰辛和悲苦非言语所能尽述.古今中外痴人不少,而曹氏独以一己之力,十年之功完成的《红楼梦》一书是对“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最好诠释.太虚幻境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赏析】书中第一回说,当年姑苏(现在苏州)城阊门外十里街仁清巷葫芦庙旁住着一位乡宦甄士隐.此人摆脱名缰利索的员绊,在家里过着与世无争、逍遥自在的小康生活.一日午睡,在梦中遇见一僧一道(即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有幸在他们手中见到那块顽石(通灵宝玉),又不知不觉地随着僧道到了“太虚幻境”,见到了石牌坊上这副对联.佛教和道教是来历不同的两种宗教.曹雪芹有意让和尚与道士同行,明显地带有调侃的意味,以增加小说的幽默感.况且用了“太虚”、“茫茫”、“渺渺”字样,就明明告诉读者这是凭空虚拟的“假语村言”.但是这种虚拟有它的根据,就是佛道两教都对社会人生抱着虚无否定的态度,认为世人对物质、精神生活的追求,以及由此导致的扰攘纷争,全是虚幻无意义的,只有清净无为,靠精神力量去寻求精神的解脱——成仙成佛,才是有意义的.这副对联就反映了这种崇尚虚无的理论.佛家的观点认为,世上万事万物,就其现象说似乎是真,是有;就其本质说是假,是无.前者是世俗人的看法,所以称为“俗谛”;后者才是真理,所以称为“真话”.这副对联就是本着这种唯心的理论来嘲笑世俗人的.它隐含的意思是:社会上的人们慕富厌贫,为名为利,劳力劳心,强争苦夺,就是把假的误认为是真的,把真的反而当成了假的;把虚无误认为是实有,把实有反而当成虚无.曹雪芹要批判否定他所厌恶的那个社会现实,不可能有更先进的理论,而佛道两家也是否定现实社会的,就自然成了曹雪芹现成的理论武器.须要辨明的是,作者并不是要通过其著作来宣扬宗教教义,而是根据他的需要把某些宗教观念拿来为我所用.曹雪芹是极其热爱生活、热爱人生的,否则他就不会竭一腔心血来写这样一部五彩摈纷的《红楼梦》了.我们读《红楼梦》,主要应该看作者所描绘的那个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和众多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给我们的启示,而对带有虚无色彩的说教,则要在分析的基础上得出清楚的认识.中秋对月有怀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赏析】这首诗出现在第一回中.甄士隐家隔壁的葫芦庙里寄居着一个贫困落魄的书生贾雨村.此人相貌魁伟,气度不凡,很得甄士隐的赏识.一日在甄家书房里,偶然瞥见甄家的丫鬃娇杏在院内掐花.这个娇杏因家主人常提起贾雨村,就回头多看了他两眼,贾雨村便以为娇杏看中了自己,狂喜不禁,回到庙里就害起了单相思.这首诗便是他中秋夜对月随口吟出的抒怀之作.贾雨。

  4. 红楼梦的词

  红楼梦曲(为官的)

  朝代:清 作者:曹雪芹

  【年代】:清

  【作者】:曹雪芹

  【 题 】:红楼梦曲

  【内容】:

  为官的,家业凋零;

  富贵的,金银散尽;

  有恩的,死里逃生;

  无情的,分明报应;

  欠命的,命已还;

  欠泪的,泪已尽:

  冤冤相报实非轻,

  分离聚合皆前定。

  欲知命短问前生,

  老来富贵也真侥幸。

  看破的,遁入空门;

  痴迷的,枉送了性命。

  好一似食尽鸟投林,

  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5. 《红楼梦》中的诗词是不是都是曹雪芹写的

  《红楼梦》中的好多诗词,并非作者原创,而是套用的明朝著名人物的作品。

  有一年秋天,冒辟疆不知从哪里弄来一从菊花,与董小宛一起种在地里,晚上下了一场小雨,菊花不仅成活,而且顶着霜花开放了。夫妻二人十分高兴,于是各自做了一首咏菊诗。

  冒辟疆的诗是: “携锄别圃试移来,篱畔亭前手自栽。 前夜不期经雨活,今朝竟喜戴霜开”。 董小宛的和诗是:“玉手移来霜露经,一丛浅淡一丛深。 数去却无君傲世,看来唯有我知音。”夫妻二人还有一个共同的的朋友杨龙友,他也凑趣和了一首: “尚有秋情众莫知,联袂负手扣东篱。孤标傲世偕卿隐,一样花开故故迟。”

  怡红公子的《种菊》诗是:“携锄秋圃自移来,篱畔亭前故故栽, 昨夜不期经雨活,今朝犹喜戴霜开。”这是剿袭的冒辟疆诗!枕霞旧友的《对菊》诗是: “别圃移来贵比金,一丛浅淡一丛深。数去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这是剿袭的董小宛诗。!!潇湘妃子的《问菊》诗是: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这是剿袭的杨龙友的诗!!!

  抗清义士夏完淳讽喻弘光政权的诗: ‘二十年来是已非,不开画阁锁芳菲。哪堪两院无人到,独对三春有飞燕’。《红楼梦》中元春的判词,应该就是根据这首诗幻化出来的。红楼梦》中元妃的“判词”是: “二十年来是与非,榴花开处照宫帏,三春争即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这两首诗从内容和形式上如此契合,似乎用偶然是难以解释的。元春的判词是 “二十年来辩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即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南明时期的抗清英雄夏完淳有这样一首诗:“二十年来事已非,不开画阁锁芳菲,那堪两院无人到,独对三春有飞燕”。

  6. 红楼梦诗词鉴赏每篇300字

  女娲石上偈语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诗词鉴赏】 《红楼梦》的作者为了便于发抒感慨,也为了引起读者的兴味,在全书开头就把读者引入一个迷离倘恍的神话世界,借人们都熟悉的女娲补天的神话,巧妙地虚构了一个顽石“幻形人世”的故事。石头的经历,便是贾宝玉的经历;石头,便是贾宝玉的象征,也含有作者曹雪芹的影子。

  “无材可去补苍天”,是作者对自己处在封建社会末世不能有所作为的悲愤和感慨。他从自身的经历中看到他出身的贵族社会的腐败、堕落,他曾经心爱的美好的一切也都随着无可挽回地破败下去了。

  他从一种朴素的辩证法的观点,认识到这种结局的必然性,认识到贵族阶级不配有更好的命运,因而对他们进行了无情的暴露和鞭笞。然而作者对他已往的富贵荣华生活又不无留恋,特别是对他热烈赞美的诸多人物(多为纯洁善良的青年女性)随着封建家族的败亡而玉石俱焚,悲惋痛惜不已。

  他也曾想有一番作为,去补封建社会破了的“天”,但社会没有给他这样一个机会(有机会也未必有办法)去干一番事业。以至使他“半生潦倒,一事无成”,在贫穷寂寞中度过了自己的后半生。

  所以,“枉入红尘若许年”,说的是贾宝玉,也未尝不是作者自己的慨叹。 作者把那块石头称为“顽石”,也大有深意。

  顽石的特点是棱角分明,执拗死硬,毫不通融。人如果具备这种品格,就必然同那个庸俗卑劣的上层社会处处榫头对不上卯眼。

  他不适应这个社会的需要,这个社会就必然要排斥他,不容他。第三回书中的《西江月》词批宝玉是“潦倒不通事务,愚顽怕读文章”、“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正是宝玉顽石性格的写照。

  这字面上的嘲骂,实际是用反语来赞美宝玉不同那个恶浊社会合作的叛逆性格。 题《金陵十二钗》一绝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诗词鉴赏】 这首五言绝句,也写在第一回里。书中说,空空道人访道求仙从青埂峰下经过,把那块顽石上的文字从头至尾抄录回来,以《石头记》的书名在世上流传。

  后来曹雪芹在悼红轩里把这部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整理成长篇章回体小说,并把书名改为《金陵十二钗》,并题写了这首诗。当然这都是作者用的烟云模糊法,其实作者就是曹雪芹。

  这首小诗语言虽然通俗浅近,感慨却颇为深远。 《红楼梦》今天已成为饮誉世界的名著了。

  可是在二百多年前作者写书的那个时代,小说被看做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无聊的东西,正统的知识分子是不屑为之的。从封建阶级的正统观念来看,作者写石头“幻形入世”是荒唐的,写大观园内小儿女之间你你我我、思恩怨怨的情爱也是荒唐的,揭露那些诗礼蓉缨之族、钟鸣鼎食之家内部的腐朽堕落,则更是荒唐、无有意义的。

  所以作者解嘲似地“承认”是“满纸荒唐言”。然而作者自己深深懂得他绝不是为了给世人消愁破闷儿来写这部书的,而是把自己一生“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经历,加以艺术的概括和提炼。

  塑造了众多类型的人物,来表明他对人生社会的认识,寄托他难以言喻的感慨,既是赞歌,又是悲歌和挽歌。 和作者关系最密切的“脂砚斋”(名姓已无可考)在书上写下这样批语:“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

  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甲戌本第一回)可见作者是以泪和墨写下这部书的。

  作者担心他这部呕心沥血之作不被后人理解,预料到有人会嘲笑他愚痴。果然不出作者所料,二百多年来人们对及其作者的议论真是五花八门,赞叹其博学多才者有之,欣赏其生花妙笔者有之,艳羡书中描写的歌舞繁华者有之,以宝玉或笺玉自命者有之,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更有甚者,一些封建道学家认为这部书是“诱为不轨”、“弃礼灭义”,是“淫书”,主张烧毁禁绝;并且有人编出故事诅咒作者断子绝孙,死后得了“冥报”等等。鲁迅先生说《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癞头僧嘲甄士隐 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

  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 【诗词鉴赏】 这首诗出现在第一回中。

  甄士隐抱着可爱的独生女儿英莲到街上散心,突然走来一个癞头和尚和一个破足道士,那癫头僧看见甄土隐怀中的英莲便放声大哭,说她是“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让甄士隐把孩子舍给他。甄士隐以为是疯话,转身回去,那疙头僧便指着甄士隐大笑,念出这四句谶语式的诗。

  《红楼梦》一开头,就写了甄士隐和乐甜美的小家庭破败的惨剧,脂砚斋批语称之为“小荣枯”。甄士隐家的败落,是从元宵节英莲被拐子偷走开始的。

  惟一的爱女丢了后,甄士隐夫妇痛不欲生,接着三月十五隔壁葫芦庙起火;殃及甄家,把一个小康家业烧得一干二净。好好一个家庭就这样急剧地瓦败冰消了。

  从癫头和尚口里念出的这几句诗,就是甄家由荣到枯的“谶语”。所谓谶语,是一种神秘的预示吉凶的预言。

  勿庸解释,这是不科学也不足信的。作者从自身经历和对社会的观察中,看到许许多多人事的兴衰,觉得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命运的力量在支。

  转载请注明出处诗词网鲁迅红楼梦的诗词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古诗词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aruola.com/550038.html

分享给朋友:

“鲁迅红楼梦的诗词” 的相关文章

元康宫词(二首)_石珝的诗词

元康宫词(二首) 明代· 石珝 紫殿彤楼锁阿薰,...

写两首哲理的古诗词

  1.【古诗70首里写哲理的诗有那些诗】  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新课标)1.江南 (汉乐府)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2.敕勒歌(北朝乐府)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3.咏鹅 (唐)骆宾王鹅 鹅鹅...

古诗词中的花鸟虫鱼

  1.描写花、鸟、鱼  花飒飒西风满院栽, 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 报与桃花一处开。鸟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虫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鱼临洞庭上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

哭张司马四首 其二_钱澄之的诗词

哭张司马四首 其二 清代· 钱澄之 下笔真惊倚马...

如何做诗歌鉴赏

  按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关于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规定,根据北京市实施高中课程改革方案的具体要求,确定考试内容。  古诗文阅读: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和古典诗歌。  文言文  1.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含义和用法的理解  2.文本内容的理解  3.文中信息的分析和筛选  4.文本内容的归...

嵇康的诗句的基调都是什么?

  1、他的诗都带有幽愤的基调;  2、结合他的《忧愤诗》为你解释:  【名称】《幽愤诗》  【年代】三国  【作者】嵇康  《幽愤诗》的写作特点之一是以内心独白方式反复抒情。  作者陷于囹圄之中,无人可与晤谈,而满腔的忧郁和幽愤,又迫切需要排遣,这样就自然而然形成反复抒情的特点。  诗中的自责和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