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大全 > 正文内容

黄庭坚《跋子瞻和陶诗》译文

  【跋子瞻和陶诗】黄庭坚

  子瞻谪岭南,时宰欲杀之。

  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

  彭泽千载人,东坡百世士。

  出处虽不同,风味乃相似。

  注释:

  [1] 子瞻:苏轼的字,他于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以为文讥斥先朝的罪名远贬惠州(今广东省惠阳县)。

  [2] 时宰:指章敦。

  他一心要置苏轼于死地而后快,于是将苏轼贬至瘴疠之乡——惠州,没想到苏轼《纵笔》诗曰:“白须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

  为报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据《艇斋诗话》说:“章子厚见之,遂再贬儋州(治所在今海南省儋县)。

  [3] 细和渊明诗:苏轼知扬州时,和陶渊明《饮酒诗》20首,南迁后又和陶渊明《归园田居》89首。

  [4] 彭泽:陶渊明。

  他曾任彭泽令一百多天,故称。

  [5] 东坡:苏轼的号。

  它原是黄冈(今湖北)城东一个地名。

  宋神宗元丰初年,苏轼被贬到此,生活很艰苦。

  友人马正卿为他申请了一片荒地,苏轼加以整治,躬耕其中,这就是东坡。

  继而筑起居室,名之曰“东坡雪堂”,并以之为号。

  [6] 出处:陶渊明归隐田园,苏轼虽屡遭贬谪。

  却始终未归隐,故谓“出处”不同。

  [7] 风味:这里指诗品及人格志趣。

  导读: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苏轼病逝于常州。

  次年八月,即崇宁元年黄庭坚创作了这首诗,以表达对苏轼的深切悼念。

  作为“苏门学士”的作者,对苏轼“平生风义兼师友”的人格最为了解。

  于是他从苏轼的《和陶诗》切入,为之作了非常之精辟的题跋。

  苏轼晚年《自题金山画像》云:“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

  儋州。”本诗的开篇,便从“子瞻谪岭南”着笔,下句紧接“时宰欲杀之”,交代被贬的政治背景。

  然而苏轼的胸怀之豁达超旷是章敦之流意想不到的。

  颔联便以白描手法,十分生动传神地勾勒出苏轼不以贬谪介怀的形象,“饱吃惠州饭”,深含“努力加餐饭”、“留得青山在”之意,表现苏轼不向命运屈服的顽强抗争意志。

  至“细和渊明诗”一句点题,对苏轼的诗品及人格志趣作了高度评价,说他不仅在诗歌上艺术风格上更主要在人格志趣上追慕陶渊明,揭示出苏轼《和陶诗》深刻用意。

  颈联进一步表达这一意思,说陶渊明与苏轼都是“千载”“百世”为人敬仰的人士,同时含有千载之后,只有苏轼才是陶渊明真正的知音之意。

  末联说虽然两人,一人出世,一人入世,但志趣脱俗、人品高尚,却是一致的。

  全诗语言明白如话,但韵味深厚,耐人寻味。

  如称呼上加以变化,从子瞻——东坡,从渊明——彭泽;用字上“饱吃”、“细和”、“千载”、“百世”、“虽”、“乃”下得精确传神。

  转载请注明出处诗词网黄庭坚《跋子瞻和陶诗》译文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古诗词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aruola.com/550835.html

分享给朋友:

“黄庭坚《跋子瞻和陶诗》译文” 的相关文章

关于冬至诗句有哪些

  冬至诗词(一):小至  (唐)杜甫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冬至诗词(二):冬至  (唐)杜甫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  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  杖藜...

初中考得最多的古诗词

  1. 初中最容易考的古诗词和谚语  1、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2、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宋·辛弃疾《西江月》) 4、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卜算子_韩玉的诗词

卜算子 宋代· 韩玉 杨柳绿成阴,初过寒食节。门...

哭张司马四首 其二_钱澄之的诗词

哭张司马四首 其二 清代· 钱澄之 下笔真惊倚马...

如何做诗歌鉴赏

  按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关于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规定,根据北京市实施高中课程改革方案的具体要求,确定考试内容。  古诗文阅读: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和古典诗歌。  文言文  1.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含义和用法的理解  2.文本内容的理解  3.文中信息的分析和筛选  4.文本内容的归...

嵇康的诗句的基调都是什么?

  1、他的诗都带有幽愤的基调;  2、结合他的《忧愤诗》为你解释:  【名称】《幽愤诗》  【年代】三国  【作者】嵇康  《幽愤诗》的写作特点之一是以内心独白方式反复抒情。  作者陷于囹圄之中,无人可与晤谈,而满腔的忧郁和幽愤,又迫切需要排遣,这样就自然而然形成反复抒情的特点。  诗中的自责和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