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大全 > 正文内容

默写古诗《观沧海》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

  东临碣(jié)石,以观沧海。

  东临碣石:东上碣石山。

  东:方位名词,这里作临的状语,表示向东、朝东。

  临:到,这里是登上的意思。

  碣石:古代山名,原在河北省乐亭县西南,滦河入海口的东面,今已沉入渤海中。

  以:连词,连接“东临碣石”和“观沧海”两个短语,所连接的后一部分表示前面动作行为的目的。

  观:看,这里是远眺、眺望的意思。

  沧海:东海,这里是泛称。

  〇以叙事发端,起调平稳。

  水何澹澹(dàn),山岛竦(sǒng)峙(zhì)。

  水:指海水。

  何:副词,用在形容词谓语前,表示程度之深。

  可译为“怎么这样”“多么”“那么”等。

  澹澹:水波动荡的样子。

  竦:同“耸”,高起,高耸。

  峙:直立。

  〇接着描绘登山观海所见壮丽景色。

  这两句写大海雄浑开阔的气象,是远景,全景。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树木:指山岛(即作者所登的碣石山)上的树木。

  丛生:(草木)聚集在一处生长。

  这里是说林密。

  丰:茂密,茂盛。

  ○这两句写山岛,突出其林密草丰的特点,是近景,是局部。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萧瑟:秋风声。

  洪波:巨大的波涛。

  洪:大的意思。

  涌:形容大波掀动的样子。

  〇这两句写大海波涛汹涌的动态。

  以上六句描写,有静有动,有远有近,有主有从,都是实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日月:太阳和月亮。

  之:结构助词,可不译。

  行:运行。

  若:像,好像。

  出其中:从大海中出来。

  其:代词,代大海。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星汉:即天河,银河。

  灿烂:光彩耀眼。

  里:义同“中”,里面。

  ○这四句是说日月星辰都好像在大海的胸中运行,显示大海包容一切的博大胸怀。

  是虚拟之景,想象之词。

  沈德潜评论说这四句有“吞吐宇宙气象”。

  其实正是诗人气概和襟怀的写照。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幸甚至哉:庆幸得很,好极了。

  幸:庆幸。

  至:极点。

  哉:助词,表示感叹语气。

  歌:动词,歌唱。

  以:连词,同“而”,连接“歌”和“咏志”两个动词。

  咏:用诗歌来抒发。

  志:心愿,胸怀。

  〇两句本来是配乐时用的套语,一般与正文意义无关。

  但在这首诗里却天然浑成,融为一体。

  沧海:“沧海”一词,可泛指大海,因为海水苍色,一望无际,故称。

  如葛洪《抱朴子·穷达》:“井蛙之不知苍海”。

  苍海:即沧海,大海。

  “沧海”又作东海的别称。

  本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沧海”指东海。

  《初学记》六解释道:“按东海之别有澥(xiè),故东海共称渤海,又通谓之沧海。

  这里说的东海泛指我国东部海域,与今天特指浙江以东的海域“东海”不同。

  澹澹:“澹澹”的本义是水波动的样子。

  本诗“水何澹澹”即用此义。

  还可以形容心神恬静的样子。

  如刘向《九叹·愍命》“情澹澹其若渊”。

  又可形容广漠。

  如杜牧《登乐游原》“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

  (澹澹:形容天空辽阔广漠。

  )

  萧瑟:“萧瑟”,是联绵字,用作形容秋风的声音,出自宋玉《九辩》“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本诗“秋风萧瑟”用本义。

  又写作“萧飒”。

  “萧瑟”又可用来形容寂寞凄凉。

  如杜甫《咏怀古迹》之一:“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灿烂:“灿烂”是叠韵联绵字,光彩耀眼的意思,也可以用来形容辞藻华美。

  本诗“星汉灿烂”,灿烂,光彩耀眼。

  张衡《思玄赋》“文章奂以灿烂兮”,灿烂:辞藻华美。

  又写作“粲烂”。

  译文: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的运行,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解题】

  这首诗选自宋代郭茂倩(qiàn)编的《乐府诗集》卷三十。

  曹操传世的诗歌全是乐府诗。

  用乐府旧题写时事,是曹操的首创。

  乐府旧题中有《步出夏门行》,属于《相和歌·瑟调曲》,源出汉代民谣,一人唱,三人和。

  现存的一首古辞是写求仙得道的。

  曹操则用它来写自己的政治抱负。

  全诗共分四章(称四解),第一章《观沧海》,通过写观沧海所见的壮丽景色,抒发自己的博大襟怀;第二章《冬十月》和第三章《河朔》,记征战途中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社会动乱、田园荒芜的忧虑;第四章《龟虽寿》,描写诗人老当益壮、奋斗不息的英雄气概。

  四章之前有一段“艳”辞,相当于序言。

  诗写于建安十二年(公元207)曹操北征乌桓之际。

  赏析一:

  汉献帝建安十年(205),曹操平定冀州,袁绍的儿子袁尚、袁熙投奔乌桓(东胡族的一支),次年乌桓人攻破幽州,俘虏汉民十余万。

  为消除边患,进而统一北方,曹操于建安十二年五月率师北伐。

  在八月的决战中,曹操以少胜多,大败敌军。

  凯旋途中,他跃马挥鞭,登上了秦皇、汉武曾登临的碣石山,心情激荡,浮想联翩。

  《观沧海》便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抒发。

  《观沧海》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写景诗,也是一首抒情诗,它通过写观沧海所见的壮丽景色,抒发自己意气昂扬的豪迈感情。

  诗的起笔交代登临之地碣石山,点明登山的目的是观沧海,平稳而自然的引出以下对观海所见景物的描绘。

  描绘大海景物,诗人先从大处落笔,着力渲染大海苍茫、山岛耸立的雄浑气势,展现出海的金景,这完全符合人们登临览胜的习惯。

  接着由全貌写到局部,把视线由远处拉到近处,俯察脚下,虽然时届初秋,碣石山依然树木丛生,百草繁茂,色彩、刚柔、动静和大海形成映衬。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也是眼前实景,但比前面所写“水何澹澹”更进了一步,是诗人在审视之后的所见所感,当他第一眼看到大海时,完全被它的雄浑壮阔所吸引,只感到海水是那样的浩渺无际。

  等到伫立一久,才似乎回过神来,原来风在吹着,海浪在激荡汹涌着,感到它蕴藏着摇撼宇宙的伟力。

  这样写就在平直中现出层次变化来。

  从结构上看,既把对海水的正面实写推向高潮,又自然的过渡到下面的虚写。

  后四句,诗人驰骋想象,描绘了另一幅海景:绕天运行的太阳和月亮,好像是从大海的胸怀中升起的;夜空中横亘苍穹的银河也好像从大海发源,大海吞吐宇宙、包容万物,真是宏伟无比,博大无比。

  诗人这里采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方法,描绘出大海的“精神世界”,使读者通过这虚拟的壮丽景色感受到海的博大、奇伟,同时也感受到作为一个伟大政治家的诗人胸怀的博大和奇伟。

  所以,这样的写景实际是在抒情,是以景语作情语。

  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说:“曹公气雄力坚,足以笼罩一切,建安诸子未有其匹也。

  ”曹操在政治上是叱咤风云的英雄,他的诗都是直接或间接抒发他的政治怀抱的。

  《观沧海》看似写景,实则述志。

  志在容纳,以海自比。

  他在《龟虽寿》中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在《短歌行》中写道“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都反映了他统一国家的大志,这种英雄本色是一般诗人学不到的。

  这也正是曹操的诗既有艺术的魅力,能给人以艺术享受;又有深刻含意,能鼓舞人积极进取,增强胜利信心的根源。

  赏析二:

  头二句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

  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

  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生意盎然之感。

  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

  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

  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

  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托现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

  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

  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

  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

  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沈德潜语),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

  赏析三:

  该诗写于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

  当年的夏五月诗人率军北征乌桓,七月出卢龙塞,九月大获全胜。

  班师途中经过碣石山,诗人登高望海,留下了这千古传颂的名篇。

  突入大海的碣石山高高耸立,节令虽是晚秋,山上却生机盎然,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吹来,林呼山唤,草木共鸣;海中的波涛呼啸翻腾,上欲接天,风助浪势,浪壮风色。

  从“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壮美的海山秋色图,敏锐的观察,开阔的视野,,统揽全局的谋篇,显示出作者超人的智慧和非凡的学识。

  风吹浪打,碣石山岿然不动。

  山高风急,激起诗人登高观海的万丈豪情。

  这豪情中蕴藏着诗人标领历史潮流,敢做敢为,高瞻远瞩的政治家品格;凝铸着诗人不怕艰难险阻,傲视群雄,坚毅从容的军事家风采。

  满山繁茂的草木,让诗人看到了他中军帐内众多的贤能之士,勇猛之将;看到了他麾下摧枯拉朽的百万雄师;看到了屯田村落里军民欢庆丰收的热闹场面。

  瑟瑟的秋风,是战旗猎猎飘响;涌起的洪波,是战略决战取得胜利时,将士们冲破道道敌军防线的壮观场景。

  看着、想着,南征北战的艰辛;战乱不止,百姓未安,天下尚未统一的忧思;自己的作为仍有人非难、阻挠的孤愤……这时也涌上心头,诗人的思绪怎能不象大海一样汹涌澎湃、回荡激烈呢?

  写完眼前的山海,诗人虚走一笔,把不同时空段内沧海托举日月星汉的壮丽景象切换过来,使这海山秋色图平添出一股浩荡磅礴的气势。

  这是诗人英武壮阔胸怀的进一步拓展。

  太阳、月亮给人类送来温暖和光明,是诗人拯救苍生于水深火热之中、一统天下宏大政治抱负的真切比拟;灿烂的银河则是诗人文武兼备、雄才大略的生动写照。

  晚秋时节的碣石山上草木峥嵘、生机一片,得益于丰厚的水土保持。

  日月遨行太空、银河纵横天幕,这至大至刚、自强不息的伟大力量来自于包容万物的沧海。

  山,雄伟不失灵秀;海,壮阔不失厚重。

  刚柔相济、德威并举政治谋略的施展,“唯才是举”政策的推行,不也正如这山、这海么。

  有山一样的品格,有海一样的胸怀,必定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整首诗从字面上看都是在写自然景物,寄情抒怀不见踪迹。

  这既反映了诗人“山不厌高,水不厌深”“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政治家风范,也反映出他以“大无”化生“大有”意境的高妙艺术手法。

  海山秋色图令人心向神往,《观沧海》诗更令人诵之难忘。

  赏析四:

  建安十二年,曹操远征乌桓,大获全胜,基本上平定了中国北部。

  这首诗是曹操在行军途中经过碣石山时所作,写沧海的广阔浩大,显出一种奇丽之状,也反映出作者宽阔、雄壮的情怀,是我国写景诗中最早的名作。

  开头两句,叙写游览的地点,一个“观”字统领全篇,以下写观海所见景物。

  从“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写诗人观海所见。

  一个“何”字写出了游客惊叹的神情;忽然一阵秋风吹来,掀起连天巨浪,其声势更是令人惊心动魄。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互文见义,是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写出了观海时的感受。

  这吞吐宇宙的大海,不正是诗人博大胸襟的象征吗?

  最后两句是合乐时加上去的,与诗的正文没有关系,但有加强表达感情的效果。

  这首诗的重要特点是借写景来透露感情。

  全诗写景,没有一句是直抒胸臆的,但我们能从实景的描绘中感受到诗人非凡的心胸气魄。

  转载请注明出处诗词网默写古诗《观沧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古诗词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aruola.com/551400.html

分享给朋友:

“默写古诗《观沧海》” 的相关文章

初中考得最多的古诗词

  1. 初中最容易考的古诗词和谚语  1、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2、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宋·辛弃疾《西江月》) 4、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同黄饷科游岳麓看禹王碑谒孔圣庙 其一_黄公辅的诗词

同黄饷科游岳麓看禹王碑谒孔圣庙 其一 明代· 黄公辅...

和应之灯蛾_张耒的诗词

和应之灯蛾 宋代· 张耒 万物皆畏死,尔生何独愚...

如何做诗歌鉴赏

  按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关于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规定,根据北京市实施高中课程改革方案的具体要求,确定考试内容。  古诗文阅读: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和古典诗歌。  文言文  1.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含义和用法的理解  2.文本内容的理解  3.文中信息的分析和筛选  4.文本内容的归...

形容“多愁善感的女子”的诗句有哪些

  宋代·李清照《一剪梅》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释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叶的回忆,碧树因一夜西凤而尽凋,独自登高望远心中充满了苍茫空虚及怅惘感觉,抬眼远眺,空阔毫无窒碍。  宋代·秦观《浣溪沙》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释义:在空中随风飘飞的落花,轻飘飘的,...

我国三十年代“现代派”诗歌的代表诗人是

  (C)戴望舒30年代在中国产生的现代派诗歌普遍受到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启发和影响。  同时又承接了李金发为代表的20年代中国象征诗派的某些艺术追求。  30年代中国现代派诗歌特别追求诗歌创作在总体上所产生的朦胧的美,追求以奇特观念的联络和繁复的意象来结构诗的内涵。  现代派诗人往往以其特有的青春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