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大全 > 正文内容

<论语雍也>全篇翻译

  【原文】6.1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译文】孔子说:“冉雍这个人,可以让他去做官。”

  【评析】古代以面向南为尊位,天子、诸侯和官员听政都是面向南面而坐。

  所以这里孔子是说可以让冉雍去从政做官治理国家。

  在《先进》篇里,孔子将冉雍列在他的第一等学科“德行”之内,认为他已经具备为官的基本条件。

  这是孔子实行他的“学而优则仕”这一教育方针的典型事例。

  【原文】6.2仲弓问子桑伯子(1)。

  子曰:“可也,简(2)。

  ”仲弓曰:“居敬(3)而行简(4),以临(5)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6)大(7)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注释】(1)桑伯子:人名,此人生平不可考。

  (2)简:简要,不烦琐。

  (3)居敬:为人严肃认真,依礼严格要求自己。

  (4)行简:指推行政事简而不繁。

  (5)临:面临、面对。

  此处有“治理”的意思。

  (6)无乃:岂不是。

  (7)大:同“太”。

  【译文】仲弓问孔子:子桑伯子这个人怎么样。

  孔子说:“此人还可以,办事简要而不烦琐。

  ”仲弓说:“居心恭敬严肃而行事简要,像这样来治理百姓,不是也可以吗?(但是)自己马马虎虎,又以简要的方法办事,这岂不是太简单了吗?”孔子说:“冉雍,这话你说得对。”

  【评析】孔子方张办事简明扼要,不烦琐,不拖拉,果断利落。

  不过,任何事情都不可太过分。

  如果在办事时,一味追求简要,却马马虎虎,就有些不够妥当了。

  所以,孔子听完仲弓的话以后,认为仲弓说得很有道理。

  【原文】6.3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1),不贰过(2),不幸短命死矣(3)。

  今也则亡(4),未闻好学者也。”

  【注释】(1)不迁怒:不把对此人的怒气发泄到彼人身上。

  (2)不贰过:“贰”是重复、一再的意思。

  这是说不犯同样的错误。

  (3)短命死矣:颜回死时年仅31岁。

  (4)亡:同“无”。

  【译文】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呢?”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学生叫颜回,从不迁怒于人,从不重复犯错,但不幸短命死去了。

  现在已经没有了,我没听说有谁还好学了。”

  【评析】这里,孔子极为称赞他的得意门生颜回,认为他好学上进,自颜回死后,已经没有如此好学的人了。

  在孔子对颜回的评价中,他特别谈到不迁怒、不贰过这两点,也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教育学生,重在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

  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

  【原文】6.4子华(1)使于齐,冉子(2)为其母请粟(3)。

  子曰:“与之釜(4)。

  ”请益。

  曰:“与之庾(5)。

  ”冉子与之粟五秉。

  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吾闻之也:君子周(6)急不济富。”

  【注释】(1)子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2岁。

  (2)冉子:冉有,在《论语》书中被孔子弟子称为“子”的只有四五个人,冉有即其中之一。

  (3)粟:在古文中,粟与米连用时,粟指带壳的谷粒,去壳以后叫做米;粟字单用时,就是指米了。

  (4)釜:音fǔ,古代量名,一釜约等于六斗四升。

  (5)庾:音yǔ,古代量名,一庾等于二斗四升。

  (6)周:周济、救济。

  【译文】子华出使齐国,冉求替他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

  孔子说:“给他六斗四升。

  ”冉求请求再增加一些。

  孔子说:“再给他二斗四升。

  ”冉求却给他八十斛。

  孔子说:“公西赤到齐国去,乘坐着肥马驾的车子,穿着又暖和又轻便的皮袍。

  我听说过,君子只是周济急需救济的人,而不是周济富人的人。”

  【评析】孔子主张“君子周急不济富”,这是从儒家“仁爱”思想出发的。

  孔子的“爱人”学说,并不是狭隘的爱自己的家人和朋友,而带有一定的普遍性。

  但他又认为,周济的只是穷人而不是富人,应当“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

  这种思想符合于人道主义。

  【原文】6.5原思(1)为之宰(2),与之粟九百(3),辞。

  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4)乎!”

  【注释】(1)原思:姓原名宪,字子思,鲁国人。

  孔子的学生,生于公元前515年。

  孔子在鲁国任司法官的时候,原思曾做他家的总管。

  (2)宰:家宰,管家。

  (3)九百:没有说明单位是什么。

  (4)邻里乡党:相传古代以五家为邻,25家为里,12500家为乡,500家为党。

  此处指原思的同乡,或家乡周围的百姓。

  【译文】原思给孔子家当总管,孔子给他俸米九百,原思推辞不要。

  孔子说:“不要推辞。

  (如果有多的,)给你的乡亲们吧。”

  【评析】以“仁爱”之心待人,这是儒家的传统。

  孔子提倡周济贫困者,是极富同情心的做法。

  这与上一章的内容可以联系起来思考。

  【原文】6.6子谓仲弓,曰:“犁牛(1)为之笳且角(2)。

  虽欲勿用(3),山川(4)棒舍诸(5)?”

  【注释】(1)犁牛:即耕牛。

  古代祭祀用的牛不能以耕农代替,系红毛长角,单独饲养的。

  (2)笳且角:笳:音xīn,红色。

  祭祀用的牛,毛色为红,角长得端正。

  (3)用:用于祭祀。

  (4)山川:山川之神。

  此喻上层统治者。

  (5)其舍诸:其,有“怎么会”的意思。

  舍,舍弃。

  诸,“之于”二字的合音。

  【译文】孔子在评论仲弓的时候说:“耕牛产下的牛犊长着红色的毛,角也长得整齐端正,人们虽想不用它做祭品,但山川之神难道会舍弃它吗?”

  【评析】孔子认为,人的出身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在于自己应有高尚的道德和突出的才干。

  只要具备了这样的条件,就会受到重用。

  这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作为统治者来讲,选拔重用人才,不能只看出身而抛弃贤才,反映了举贤才的思想和反对任人唯亲的主张。

  【原文】6.7子曰:“回也其心三月(1)不违仁,其余则日月(2)至焉而已矣。”

  【注释】(1)三月:指较长的时间。

  (2)日月:指较短的时间。

  【译文】孔子说:“颜回这个人,他的心可以在长时间内不离开仁德,其余的学生则只能在短时间内做到仁而已。”

  【评析】颜回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他对孔子以“仁”为核心的思想有深入的理解,而且将“仁”贯穿于自己的行动与言论当中。

  所以,孔子赞扬他“三月不违仁”,而别的学生“则日月至焉而已。”

  【原文】6.8季康子(1)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2),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财也达(3),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4),于从政乎何有?”

  【注释】(1)季康子:他在公元前492年继其父为鲁国正卿,此时孔子正在各地游说。

  8年以后,孔子返回鲁国,冉求正在帮助季康子推行革新措施。

  孔子于是对此三人做出了评价。

  (2)果:果断、决断。

  (3)达:通达、顺畅。

  (4)艺:有才能技艺。

  【译文】季康子问孔子:“仲由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仲由做事果断,对于管理国家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季康子又问:“端木赐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端木赐通达事理,对于管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又问:“冉求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冉求有才能,对于管理国家政事有什么困难呢?”

  【评析】端木赐、仲由和冉求都是孔子的学生,他们在从事国务活动和行政事务方面,都各有其特长。

  孔子所培养的人才,就是要能够辅佐君主或大臣从事政治活动。

  在本章里,孔子对他的三个学生都给予较高评价,认为他们已经具备了担任重要职务的能力。

  【原文】6.9季氏使闵子骞(1)为费(2)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3)者,则吾必在汶上(4)矣。”

  【注释】(1)闵子骞:姓闵名损,字子骞,鲁国人,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15岁。

  (2)费:音mì,季氏的封邑,在今山东费县西北一带。

  (3)复我:再来召我。

  (4)汶上:汶,音wèn,水名,即今山东大汶河,当时流经齐、鲁两国之间。

  在汶上,是说要离开鲁国到齐国去。

  【译文】季氏派人请闵子骞去做费邑的长官,闵子骞(对来请他的人)说:“请你好好替我推辞吧!如果再来召我,那我一定跑到汶水那边去了。”

  【评析】宋代人儒朱熹对闵子骞的这一做法极表赞赏,他说:处乱世,遇恶人当政,“刚则必取祸,柔则必取辱,”即硬碰或者屈从都要受害,又刚又柔,刚柔相济,才能应付自如,保存实力。

  这种态度才能处乱世而不惊,遇恶人而不辱,是极富智慧的处世哲学。

  【原文】6.10伯牛(1)有疾,子问之,自牖(2)执其手,曰:“亡之(3),命矣夫(4),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注释】(1)伯牛:姓冉名耕,字伯牛,鲁国人,孔子的学生。

  孔子认为他的“德行”较好。

  (2)牖:音yǒu,窗户。

  (3)亡夫:一作丧夫解,一作死亡解。

  (4)夫:音fú,语气词,相当于“吧”。

  【译文】伯牛病了,孔子前去探望他,从窗户外面握着他的手说:“丧失了这个人,这是命里注定的吧!这样的人竟会得这样的病啊,这样的人竟会得这样的病啊!”

  【原文】6.1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1)食,一瓢饮,在陋巷(2),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3)。

  贤哉回也。”

  【注释】(1)箪:音dān,古代盛饭用的竹器。

  (2)巷:此处指颜回的住处。

  (3)乐:乐于学。

  【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评析】本章中,孔子又一次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

  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原文】6.12冉求曰:“非不说(1)子之道,力不足也。

  ”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

  今女画(2)。”

  【注释】(1)说:音yuè,同悦。

  (2)画:划定界限,停止前进。

  【译文】冉求说:“我不是不喜欢老师您所讲的道,而是我的能力不够呀。

  ”孔子说:“能力不够是到半路才停下来,现在你是自己给自己划了界限不想前进。”

  【评析】从本章里孔子与冉求师生二人的对话来看,冉求对于学习孔子所讲授的理论产生了畏难情绪,认为自己的能力不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非常吃力。

  但孔子认为,冉求并非能力的问题,而是他思想上的畏难情绪做怪,所以对他提出批评。

  【原文】6.13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译文】孔子对子夏说:“你要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

  【评析】在本章中,孔子提出了“君子儒”和“小人儒”的区别,要求子夏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

  “君大儒”是指地位高贵、通晓礼法,具有理想人格的人;“小人儒”则指地位低贱,不通礼仪,品格平庸的人。

  【原文】6.14子游为武城(1)宰。

  子曰:“女得人焉尔(2)乎?”曰:“有澹台灭明(3)者,行不由径(4),非公事,未尝至于偃(5)之室也。”

  【注释】(1)武城:鲁国的小城邑,在今山东费县境内。

  (2)焉尔乎:此三个字都是语助词。

  (3)澹台灭明:姓澹台名灭明,字子羽,武城人,孔子弟子。

  (4)径:小路,引申为邪路。

  (5)偃:言偃,即子游,这是他自称其名。

  【译文】子游做了武城的长官。

  孔子说:“你在那里是到了人才没有?”。

  子游回答说:“有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人,从来不走邪路,没有公事从不到我屋子里来。”

  【评析】孔子极为重视发现人才、使用人才。

  他问子游的这段话,反映出他对举贤才的重视。

  当时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时期,各诸侯国都重视接纳人才,尤其是能够帮助他们治国安邦的有用之才,这是出于政治和国务活动的需要。

  【原文】6.15子曰:“孟之反(1)不伐(2),奔(3)而殿(4),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注释】(1)孟之反:名侧,鲁国大夫。

  (2)伐:夸耀。

  (3)奔:败走。

  (4)殿:殿后,在全军最后作掩护。

  【译文】孔子说:“孟之反不喜欢夸耀自己。

  败退的时候,他留在最后掩护全军。

  快进城门的时候,他鞭打着自己的马说,‘不是我敢于殿后,是马跑得不快。

  ’”

  【评析】公元前484年,鲁国与齐国打仗。

  鲁国右翼军败退的时候,孟之反在最后掩护败退的鲁军。

  对此,孔子给予了高度评价,宣扬他提出的“功不独居,过不推诿”的学说,认为这是人的美德之一。

  【原文】6.16子曰:“不有祝跄(1)之佞,而(2)有宋朝(3)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注释】(1)祝跄:跄,音tuó。

  字子鱼,卫国大夫,有口才,以能言善辩受到卫灵公重用。

  (2)而:这里是“与”的意思。

  (3)宋朝:宋国的公子朝,《左传》中曾记载他因美丽而惹起乱的事情。

  【译文】孔子说:“如果没有祝跄那样的口才,也没有宋朝的美貌,那在今天的社会上处世立足就比较艰难了。”

  【原文】6.17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译文】孔子说:“谁能不经过屋门而走出去呢?为什么没有人走(我所指出的)这条道路呢?”

  【评析】孔子这里所说的,其实仅是一个比喻。

  他所宣扬的“德治”、“礼制”,在当时有许多人不予重视,他内心感到很不理解。

  所以,他发出了这样的疑问。

  【原文】6.18子曰:“质(1)胜文(2)则野(3),文胜质则史(4)。

  文质彬彬(5),然后君子。”

  【注释】(1)质:朴实、自然,无修饰的。

  (2)文:文采,经过修饰的。

  (3)野:此处指粗鲁、鄙野,缺乏文彩。

  (4)史:言词华丽,这里有虚伪、浮夸的意思。

  (5)彬彬:指文与质的配合很恰当。

  【译文】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乡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

  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

  【评析】这段话言简意赅,确切地说明了文与质的正确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高度概括了孔子的文质思想。

  文与质是对立的统一,互相依存,不可分离。

  质朴与文采是同样重要的。

  孔子的文质思想经过两千多年的实践,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极大地影响了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原文】6.19子曰:“人之生也直,罔(1)之生也幸而免。”

  【注释】(1)罔:诬罔不直的人。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的生存是由于正直,而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那只他侥幸地避免了灾祸。”

  【评析】“直”,是儒家的道德规范。

  直即直心肠,意思是耿直、坦率、正直、正派,同虚伪、奸诈是对立的。

  直人没有那么多坏心眼。

  直,符合仁的品德。

  与此相对,在社会生活中也有一些不正直的人,他们也能生存,甚至活得更好,这只是他们侥幸地避免了灾祸,并不说明他们的不正直有什么值得效法的。

  【原文】6.20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评析】孔子在这里没有具体指懂得什么,看来是泛指,包括学问、技艺等。

  有句话说: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原文】6.21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译文】孔子说:“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

  【评析】孔子向来认为,人的智力从出生就有聪明和愚笨的差别,即上智、下愚与中人。

  既然人有这么多的差距,那么,孔子在教学过程中,就提出“因才施教”的原则,这是他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即根据学生智力水平的高低来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这对我国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原文】6.22樊迟问知(1),子曰:“务(2)民之义(3),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注释】(1)知:音zhì,同“智”。

  (2)务:从事、致力于。

  (3)义: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

  【译文】樊迟问孔子怎样才算是智,孔子说:“专心致力于(提倡)老百姓应该遵从的道德,尊敬鬼神但要远离它,就可以说是智了。

  ”樊迟又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仁人对难做的事,做在人前面,有收获的结果,他得在人后,这可以说是仁了。”

  【评析】本章提出了“智、“仁”等重大问题。

  面对现实,以回答现实的社会问题、人生问题为中心,这是孔子思想的一个突出特点。

  他还提出了“敬鬼神而远之”的主张,否定了宗法传统的神权观念,他不迷信鬼神,自然也不主张以卜筮向鬼神问吉凶。

  所以,孔子是力求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否定鬼神作用的。

  【原文】6.23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1);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注释】(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音zhì,同“智”;乐,古音yào,喜爱的意思。

  【译文】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

  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评析】孔子这里所说的“智者”和“仁者”不是一般人,而是那些有修养的“君子”。

  他希望人们都能做到“智”和“仁”,只要具备了这些品德,就能适应当时社会的要求。

  【原文】6.24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译文】孔子说:“齐国一改变,可以达到鲁国这个样子,鲁国一改变,就可以达到先王之道了。”

  【评析】本章里,孔子提出了“道”的范畴。

  此处所讲的“道”是治国安邦的最高原则。

  在春秋时期,齐国的封建经济发展较早,而且实行了一些改革,成为当时最富强的诸侯国家。

  与齐国相比,鲁国封建经济的发展比较缓慢,但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保存得比较完备,所以孔子说,齐国改变就达到了鲁国的样子,而鲁国再一改变,就达到了先王之道。

  这反映了孔子对周礼的无限眷恋之情。

  【原文】6.25子曰:“觚(1)不觚,觚哉!觚哉!”

  【注释】(1)觚:音gū,古代盛酒的器具,上圆下方,有棱,容量约有二升。

  后来觚被改变了,所以孔子认为觚不像觚。

  【译文】孔子说:“觚不像个觚了,这也算是觚吗?这也算是觚吗?”

  【评析】孔子的思想中,周礼是根本不可更动的,从井田到刑罚;从音乐到酒具,周礼规定的一切都是尽善尽美的,甚至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在这里,孔子概叹当今事物名不符实,主张“正名”。

  尤其是孔子所讲,现今社会“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这种状况,是不能让人容忍的。

  【原文】6.26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1)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2)也,不可陷(3)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注释】(1)仁:这里指有仁德的人。

  (2)逝:往。

  这里指到井边去看并设法救之。

  (3)陷:陷入。

  【译文】宰我问道:“对于有仁德的人,别人告诉他井里掉下去一位仁人啦,他会跟着下去吗?”孔子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君子可以到井边去救,却不可以陷入井中;君子可能被欺骗,但不可能被迷惑。”

  【评析】宰我所问的这个问题的确是比较尖锐的。

  “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对此,孔子的回答似乎不那么令人信服。

  他认为下井救人是不必要的,只要到井边寻找救人之法也就可以了。

  这就为君子不诚心救人找到这样一个借口。

  这恐怕与他一贯倡导的“见义不为非君子”的观点是截然相反的了。

  【原文】6.27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1)之以礼,亦可以弗畔(2)矣夫(3)。”

  【注释】(1)约:一种释为约束;一种释为简要。

  (2)畔:同“叛”。

  (3)矣夫:语气词,表示较强烈的感叹。

  【译文】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

  【评析】本章清楚地说明了孔子的教育目的。

  他当然不主张离经叛道,那么怎么做呢?他认为应当广泛学习古代典籍,而且要用“礼”来约束自己。

  说到底,他是要培养懂得“礼”的君子。

  【原文】6.28子见南子(1),子路不说(2)。

  夫子矢(3)之曰:“予所否(4)者,无厌之!天厌之!”

  【注释】(1)南子:卫国灵公的夫人,当时实际上左右着卫国政权,有淫乱的行为。

  (2)说:音yuè,同“悦”。

  (3)矢:同“誓”,此处讲发誓。

  (4)否:不对,不是,指做了不正当的事。

  【译文】孔子去见南子,子路不高兴。

  孔子发誓说:“如果我做什么不正当的事,让上天谴责我吧!让上天谴责我吧!”

  【评析】本章对孔子去见南子做什么,没有讲明。

  据后代儒家讲,孔子见南子是“欲行霸道”。

  所以,孔子在这里发誓赌咒,说如果做了什么不正当的事的话,就让上天去谴责他。

  此外,孔子在这里又提到了“天”这个概念,恐怕不能简单地说,孔子的观念上还有宗教意识,这只是他为了说服子路而发的誓。

  【原文】6.29子曰:“中庸(1)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注释】(1)中庸:中,谓之无过无不及。

  庸,平常。

  【译文】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吧!人们缺少这种道德已经为时很久了。”

  【评析】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尤其作为一种道德观念,这是孔子和儒家尤为提倡的

  《论语》中提及“中庸”一词,仅此一条。

  中庸属于道德行为的评价问题,也是一种德行,而且是最高的德行。

  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平常谓庸。

  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的道理。

  中庸又被理解为中道,中道就是不偏于对立双方的任何一方,使双方保持均衡状态。

  中庸又称为“中行”,中行是说,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互相牵制,互相补充。

  中庸是一种折衷调和的思想。

  调和与均衡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相对的、暂时的。

  孔子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的这一状态,并概括为“中庸”,这在古代认识史上是有贡献的。

  但在任何情况下都讲中庸,讲调和,就否定了对立面的斗争与转化,这是应当明确指出的。

  【原文】6.30子贡曰:“如有博施(1)于民而能济众(2),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3)其犹病诸(4)。

  夫(5)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6),可谓仁之方也已。”

  【注释】(1)施:旧读shì,动词。

  (2)众:指众人。

  (3)尧舜:传说中上古时代的两位帝王,也是孔子心目中的榜样。

  儒家认为是“圣人”。

  (4)病诸:病,担忧。

  诸,“之于”的合音。

  (5)夫:句首发语词。

  (6)能近取譬:能够就自身打比方。

  即推己及人的意思。

  【译文】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

  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

  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评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

  “推己及人”就做到了仁”。

  在后面的章节里,孔子还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

  这些都说明了孔子关于“仁”的基本主张。

  对此,我们到后面还会提到。

  总之,这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基本伦理准则,在今天同样具有重要价值。

  参考资料:http://www.xiaoshuo.com/jsp/olwritingcontent.jsp?bookid=1006601&cid=6921

  转载请注明出处诗词网<论语雍也>全篇翻译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古诗词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aruola.com/552222.html

分享给朋友:

“<论语雍也>全篇翻译” 的相关文章

《瀑布》叶圣陶(要全文的)

  一、原文  还没看见瀑布,先听见瀑布的声音,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  山路忽然一转,啊!望见了瀑布的全身!这般景象没法比喻,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  站在瀑布脚下仰望,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时时来一阵风,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  二、作品简介  《瀑布》是一首包含深情...

五城道中_吴与弼的诗词

五城道中 明代· 吴与弼 曲涧泉孤溜,高山云四垂...

伤感的诗朗诵

  《有赠》曾卓我是从感情的沙漠上来的旅客  我饥渴、劳累、困顿  我远远地就看到你窗前的光亮  它在招引我━━我的生命的灯  我轻轻地叩门,如同心跳  你为我开门  默默地凝望着我  那闪耀着的是泪光么  你为我引路、掌着灯  我怀着不安的心情走进你洁净的小屋  我赤着脚走得很慢,很轻  但每一步...

初中考得最多的古诗词

  1. 初中最容易考的古诗词和谚语  1、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2、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宋·辛弃疾《西江月》) 4、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和应之灯蛾_张耒的诗词

和应之灯蛾 宋代· 张耒 万物皆畏死,尔生何独愚...

如何做诗歌鉴赏

  按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关于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规定,根据北京市实施高中课程改革方案的具体要求,确定考试内容。  古诗文阅读: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和古典诗歌。  文言文  1.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含义和用法的理解  2.文本内容的理解  3.文中信息的分析和筛选  4.文本内容的归...